王永勝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提高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現我總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感受。
1.讓學生參與數學實踐,體現自己的價值。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滿堂灌”,不注重開拓學生思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在動態中觀察、探索和發現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課件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數學原理。由于教學過程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做實踐和觀察,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如何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和交流,使學生通過課件從“聽數學”轉變為“做數學、看數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我通過課件讓學生進入情境,并從中發現計算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算理。鞏固新知時,我運用多媒體把“小貓花花”的動畫故事呈現給學生,展現了小貓花花出發、釣魚、回家的連續場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的情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提高了計算能力。學生成為問題的解決者、課堂的主導者,從單純地聽數學轉變為做數學、看數學。
2.充分運用多媒體資源,展示過程,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中、低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少,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持。信息技術能使靜態信息動態化,抽象知識具體化,難點知識簡易化。因此,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有效分解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如:教學“8加幾”時,8加幾的計算方法是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一個小猴南南統計桃子的場景,盒里8個桃子,盒外3個都是可移動的。我隨即引導學生試著當當“小小統計員”,在自己的電腦上點擊課件進入小猴南南的家,拖動桃子擺一擺、想一想,看能想出幾種方法。正因為有了新奇有趣的電腦伙伴的加盟,有了“小猴南南”的全程關注,有了想當出色“統計員”的決心,學生顯得特別興奮、投入,在玩桃子、移動桃子中積極,思維活躍。隨后在小組討論、思維撞擊中,學生竟得出了諸如數一數、湊十法、推理法(10+4)等六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運用多媒體課件形象演示、再現了幾種主要的方法,使原本枯燥抽象的8加幾的計算方法變得形象具體,突出了教學重點,也分解了教學難點,學生學得輕松、有趣,印象深刻。突破了教學難點,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融合,應致力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是抽象性、邏樣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為主轉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把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有機結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如教學“認識三角形”時,先引導學生用不同長度的小棒若干根,搭一搭,哪些能搭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搭成三角形?由于學生的操作可能不是很標準,這時如果能用多媒體計算機動態演示小棒拼搭三角形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要想拼搭成一個三角形,三根小棒中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邊。又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以先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系,再在多媒體計算機上動態演示,用“割補法”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相當于長方形的長和寬,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割補后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進一步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整個過程演示與講解,觀察與操作融為一體,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了有力的幫助。但是計算機模擬實驗決不能替代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計算機演示不能替代學生的直觀想象。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做數學,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體驗感受數學,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
4.利用信息技術,降低教學難度,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生數學知識積累有限,缺少生活經驗,往往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征概括作出判斷。在他們的頭腦里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持。信息技術通過展示文字、圖片、圖像、聲音,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拓展空間概念,模擬仿真,呈現過程,化抽象為形象,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降低認識難度,變難為易。例如:教學“平移和旋轉”時,信息技術利用三角板量各種角的方法,小房子平移的過程等動畫。這樣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延伸和拓展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和動畫,傳遞教學信息,解決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帶來的教學局限,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養并發展了學生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5.信息技術與小學的整合,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身邊蘊藏的許多熟悉、新奇有趣的問題。
教師要善于把教材知識與學生的實踐聯系起來,挖掘學生身邊蘊藏的許多熟悉、新奇有趣的問題。數學教學的“活”教材,為教學所用,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讓學生能用數學思維方法去審視、去分析、去解答實際問題。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利用課件出示情境:學生甲乙二人跟隨家長去超市購買商品,超市商品中鋼筆5元一支,筆記本2元一個,鉛筆2角一支。學生甲用20元人民幣買鋼筆,學生乙用10元錢買了1支鋼筆和2個筆記本。看完后,集體討論,讓學生說出學生甲能買幾支鋼筆,售貨員又找給學生乙多少錢。如果讓你拿這些錢購買商品,那么你打算買什么,怎樣買?余缺多少錢?(用元、角、分表示)最后在屏幕上出示面值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