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成祿
學法指導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常常被忽視,傳統認為歷史只要認真背就可以了,花一定時間記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靠死記硬背不能學好歷史,歷史教學需要講學法,這樣才能更高效地學習歷史。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指導學法呢?這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問題。
一、精心研究教材,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
備課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章節的特點,站在學生角度,加強對學法的研究,使學法既具有針對性,又具有實效性,以此精心設計。
1.理清知識結構,給學生清晰的線索。教師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教給學生要教的章節的基本結構。這樣可以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化、序化、網絡化,使之構成一個知識體系,使學生宏觀上把握要學的知識框架。
2.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學法指導。使學生牢牢掌握知識點,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指導。例如《鴉片戰爭》的備課中,傳統教學設計是:(1)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3)中國的禁煙運動。(4)第一次鴉片戰爭。(5)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又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基本理論和方法,不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1)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體現了什么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和以后的抗英斗爭?(傳授階級矛盾服從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發生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系的觀點。)(5)是否認同“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6)“落后應該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么?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方法指導和理論傳授,又為學生學習與思考營造良好的氛圍。
3.學法要有差異性,又要有普遍性。學法要根據不同章節、不同內容,研究不同方法和手段指導,這就是學法的差異性。學法指導必須滲透于每一節課堂教學中,從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強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普遍性。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不是只有一種途徑,需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定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使歷史學習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4.挖掘有代表性的材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積極性高低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代表性的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直觀手段,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合適的鄉土材料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
(2)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秀業績、高貴品質、治學態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
(3)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行方法論教育。
(4)利用有代表性的材料,培養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鉆研學法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
二、注重教學過程,參透學法指導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完成,學法指導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于這一環節。因此,教學過程中應著重滲透透學法指導。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努力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自己發現并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是這種作用體現的途徑之一。如以“近現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過程”的知識復習為例,采用講述法,向學生揭示“門羅主義——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戰政策”的發展變化過程,主要作用僅是為學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如果采用談話法,明確向學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綱:(1)怎樣概括近現代美國經濟發展的軌跡?(2)近現代美國的對外政策具有怎樣的變化過程?(3)美國對外侵略擴張過程中針對特殊地區或特殊時期是否有特殊政策?(4)從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中,你受到什么樣的歷史啟迪?(5)選輯有關史料,供學生閱讀分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不斷提出問題,并在學生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做提示或總結;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綜合史實提煉要點,互相討論,修正結論,從而解決“是什么”、“為什么”、“還有什么”的問題。
三、加強課外輔導,鞏固學法運用
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進行實踐或自己探求學法一般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應強化學法指導。
1.提供給學生運用學法的材料。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有一定深度,又適合學生實際水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爭論,同時向學生示范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指鼓勵并指導學生多問“為什么”,要求質疑注重前提,解決注重方法,以此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
3.加強解題思路指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揚棄能力等。其次,深刻理解題意指導。通過指導,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最后,指導學生養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以此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