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艷艷
1.仔細研讀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編寫思路
高中生物新課改教材,內容量大,不如傳統教材知識系統化,教材中每節內容都以問題探討開頭,文中穿插資歷料分析,現象的討論與分析等活動,問題意識非常強,所設問題多,連貫性較強,由淺入深,每節后附有練習兼能力提高訓練。可以說完全根據新課改要求編寫,容易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探究學習的思想。因此,高中生物教師面對新教材,首先要做到深入研讀教材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張圖表、圖形,以及課文邊角的細小文字所包含的內容,理清問題編排的邏輯性,把握好知識的難點與重點。深入準確排查學生可能觸及的每一個知識點。教師必須在上課前做好該節課所涉及的練習與問題,這樣就能完全做到心中有數,教學思路會更清晰。
2.自主探究學習活動要貫穿教學始終
每節課我們都從問題探討入手,激發學生思考,然后將學生隨機分組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引入新課。在討論與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引導與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并迅速篩選或選擇預料中的一些連貫性強的問題,并具備覆蓋整節課內容的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當然,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只在一些新知識、難點、重點上。講述時間比例不得超過35分鐘,其余時間留給學生合作探討,這樣學生的興趣會提高,分析綜合能力、搜集與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當然,每堂課中都留有部分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小結。
3.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因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動直觀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使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只有在相應的問題情境下,學生才能產生心理共鳴,才能從情感體驗中悟出某個問題的道理,教師除了要帶著愛心、激情與微笑外,還要帶著信息、音樂和故事等。生物教學必須學會應用先進的網絡資源服務課堂教學,借助多媒體計算機具有的綜合處理圖形、圖像、動畫視頻聲音、文字和語言、符號等多種信息的功能,從聲音、色彩、形象、情節、過程等方面,表現各種情境,因而問題情境設置得生動有趣、形象具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接受信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思維,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為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例如:在必修1《緒論》一節學習中,用Powerpoint把一幅幅精彩的畫面和悅耳的風鈴聲相結合,投射到大屏幕,將生物與生命緊密聯系,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探索、實踐、聯想、判斷,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4.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集體備課,打造高中生物高效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正在加速,普通高級中學的信息技術裝備也在不斷完善,多媒體軟硬件、校園網、互聯網上網終端等正在成為普通高中的基礎設施,而教師已實現了網上辦公,教師之間建立QQ群,個人博客,為教師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利用網絡的交互性進行集體備課,必須以個人備課為基礎,以科組為單位,每周進行網絡式的集體備課活動,主要備課教師必須充分研讀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其他教師進行集體討論教學方法,共同研討怎樣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辨析易混點,同時兼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教學目標,最后把集體的智慧進行整理共享,上傳至學校文件系統和個人博客,實現高中生物有效教學。
5.教學目標設計應體現準確性、可測量性
教學目標設計是生物教學設計的起點。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作為規定教學活動方向的重要指標體系,它對教學活動發揮起著導向、激勵、檢測的作用,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就要求教學目標具有以下特征。
5.1指向性,它規定教學活動的運動方向。
5.2準確性,即要在分析學生學習背景、學習需要的基礎上,依據“標準”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要符合學情、“標準”。
5.3可測量性,即對學生的“行為結果”能進行測量并做出客觀判斷。在陳述教學目標時應使用可測量學生“行為結果”的行為動詞。例如:(1)生物知識性目標動詞,對于“了解水平”來說,可使用描述、識別、列出、列舉、說出、舉例說出等;對于“理解水平”來說,可使用說明、舉例說明、概述、區別、解釋、選出、收集、處理、闡明等:對于應用水平,可使用分析、得出、設計、擬定、應用、評價、撰寫等。(2)生物技能性目標動詞,可使用嘗試、模仿、運用、使用等。(3)情感性目標動詞,對于“經歷(感受)水平”來說,可使用體驗、參加、參與、交流等;對于“反應(認識)水平”來說,可使用關注、認同、拒絕、愛護、抵制等;對于“領悟(內化)”水平來說,可使用確立、形成、養成、堅持、保持、追求等。
6.關于高三復習階段
6.1重回課本,返璞歸真。認真對照生物科考試說明,重新回歸教材,有系統、有條理地檢查知識的掌握情況,逐一梳理并落實基礎知識,注意教材中的生物學經典理論、重要原理或規律性知識的表述,學會用簡明、準確的語言表述所要表達的信息(新的考試說明中,有相關能力要求),如有可能,可以建立“生物學用語摘要”或“高考復習知識要點記憶手冊”等知識歸類整理工作(當然,這一工作可以開始得更早會、更充分、更從容);教材和平時練習中呈現的生物圖(包括概念圖)、表和關系式要在進一步理解的基礎上強化記憶,對其中容易混淆的問題要尋找原因,設法區分,以防后患。
6.2利用解題訓練,鞏固效果。教師要結合知識的系統復習,有選擇地做一些有關題型的題目,以檢查和鞏固復習的效果。解題過程要訓練一般思路:首先是審題,最重要的是明確考查目的,注意分清并處理三種信息:抓住有效信息,放棄無效信息,排除干擾信息(比如“已知一段長度為30個堿基的mRNA中有A和G共12個,則作為該mRNA模板DNA的相應片斷中,有C和T共多少個?”中的12就是無效信息甚至是干擾信息,因為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嘌呤堿=嘧啶堿,就可知答案為30個);其次是回憶并組織相關知識點;再次是解題,靈活運用相關知識,注意用全用準有效信息。看清楚關鍵字:“都、全、一定、必須、根本、只、肯定、完全、直接、主要、正確、不正確、錯誤……”,包括在遺傳題的計算中經常會錯誤的地方,如“……所生子女中女孩白化、白化女孩的概率”等,都要加以有意注意。解題時以高考的心態做些試卷,高考時就會以平常心做卷子,但要注意不要花費大量時間找題做,更不要鉆牛角尖做偏、難、怪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