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兆清
新課改已經十幾年,廣大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很大變化,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的要求。但由于生物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不同,一些教師,特別是非專業“對口”的教師,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下面就生物課堂教學中應著重關注的兩個問題談談認識,以與同仁交流分享。
一、關注《課程標準》的研讀,正確把握教材
《生物課程標準》是一個全新的關于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文件,不同于以往的《大綱》,要求學生掌握一整套生物系統知識。它確定了初中生物學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為主要目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更多地關注生活和社會實際;注重探究能力和科學方法的培養,注重學習興趣、科學態度和精神培養,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具有全新課程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材是一綱多本,各地有不同教材,這就說明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之一。基于此,新課改環境下的教師更要吃透課程標準(而不僅是教材)。這就要求生物教學務必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即由知識傳遞者轉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正確處理好課程標準與教材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課堂與生活的關系。
就一節生物課而言,教學任務不僅是使學生通過45分鐘獲得多少生物知識,更要通過45分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造能力、分析和處理信息能力等各種學習能力。
在充分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用好現行教材,但不能拘泥于現行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合理開發和利用新的課程資源,以開放教材進行生物教學。
有關遺傳方面的知識對初中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如果一開始不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效果一定不會很好。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可向學生介紹一篇有關“基因武器”的文章:2003年危害全國的“非典”疫情,有可能是外國研制出來的專門針對中國人的基因武器(DNA武器);另外還讓學生了解發達國家的一些機構潛入中國內陸地區,打著免費為老人進行體檢的幌子,趁機采集中國老人的血樣,帶回國進行基因研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出針對中國人的基因武器——讓中國數以億計的老人得癡呆癥、影響中國婦女生育、讓中國士兵在戰場上沉睡……如此開放的教材學習,無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會比教師直接講解濃厚得多。事實上教材只是眾多教學資源的一種,教師的教學不能也不應該被教材牽著鼻子走,而應該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背景等方面,整合教學資源,使之達到最優化狀態。
教學實踐證明,多方面采用教材之外的資源,開放教材,有利于激發和提高學習興趣,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并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有利于學生自覺地關注身邊的食物,更主動地探究知識的奧秘;同時,這樣的資源整合對學生表達和交流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幫助。
二、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與評價
1.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教學最大的弊端,毫不夸張地講,我們這一代教師或多或少地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如果我們不能主動認識到這一點,依然走老路,就會影響一批又一批學生的發展。而新課程標準則要求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上。
基于這一要求,教師在處理探究性實驗教學中,從某種程度上要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而輕實驗結果。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充分做好實驗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如制訂方案、討論問題等。在實驗過程中允許學生出錯甚至失敗,進行重新實驗,以便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通過探究實驗,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真正掌握探究科學的方法和過程。雖然在探究實驗中超出規定的課時量,“浪費”很多時間,但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受益匪淺。這些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與能力提高,是教師講解無法比擬的。
2.關注評價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意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過去強調的總結性評價手段明顯與新課程標準的意圖產生極大沖突。在新課程標準環境下,教師仍一味強調總結性評價則與之相悖,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我結合新課程標準賦予的精神,努力改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方式,大膽應用過程評價手段,收到較好的效果。
如在教學“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知識時,結合當地實際,讓學生以小組(6~8人)為單位,在課前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內及周邊地區進行調查并收集相關植物標本。檢查發現,各組采集情況均可得滿分。無疑,各組都很認真地閱讀過相關資料。課堂上,仍以小組為單位,將小組標本按自定順序展示在課桌上,每組選擇一種植物類型進行概括。之后我給每個小組打分,進行綜合評價。在講課當中,教師做簡單的綜述即可。這樣的評價既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又能增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還能避免教師的枯燥講述,效果斐然。
在教學中,我經常使用這種過程評價方式,不斷激勵各層次學生,使他們得到老師的贊許和同學的認同,即使在一次考試中未能取得高分,也能自覺地分析原因繼續努力,而不會因為考分影響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種創作活動,“教無定法”,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應勇于創新,不斷總結積累。從某種意義上看,以書為本的教材是不能滿足生物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走出教室,走出課堂,將學生引向大自然,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物世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更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給所有學生更多人文關懷,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不斷激勵他們前進。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卸掉沉重的課業負擔,不斷前進。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卸掉沉重的課業負擔,主動參與學習,課堂不再是教師的陣地,而成為學生的愉快樂園,課堂氣氛不再沉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