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巖
高中《藝術欣賞》課程,教材分為《音樂欣賞》和《美術欣賞》兩部分,高中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音樂的興趣,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啟迪智慧、開闊視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地發展。音樂欣賞應以聆聽為主,與其他音樂實踐活動形式相結合。
音樂欣賞教學的本質是審美訓練。審美訓練是對主體的審美觀、審美能力和審美人格的訓練,其本質上既是價值取向(審美態度、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等)又是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和審美情感等審美心理活動。這里提到的審美價值取向和審美心理都和個體的人格修養、文化修養有密切聯系,因此,音樂欣賞教學必須以學科的培養目標為依據,根據不同教學對象選擇不同內容、制訂不同教學方案,采取不同教學手段。
一、普通高中學生的特點
1.普通高中學生不是專業學習音樂的學生。
2.普通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他們在欣賞音樂時常常有自己的感受,并更多地尋求能結合自己已掌握的各種知識(包括歷史、政治、地理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識)。因此,執教高中《音樂欣賞》課的教師必須注意教學對象的審美心理、審美態度、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并留有一定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條件。
3.高中學生已基本度過了變聲期,學生有較強的參與藝術實踐的欲望,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他們將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走近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甚至創造音樂。在每節課上給一點時間讓高中學生多點自我表現的空間,學一點歌唱方法,唱一些力所能及的合唱。這樣,不僅對學生是終身有益的,而且有益于我校合唱事業發展。
二、音樂是音響的藝術
音響在時間中展開,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藝術的這兩個特征決定了音樂欣賞教學應以聽賞為主,教學中必須把一定時間留給學生聽音樂:要留有學生想象的空間。教師不應該在教學實踐中慣于以自己的語言解釋音樂,極其有限的教學時間在教師的語言表述中消失,留給學生的只是與音樂完全不同的記憶:盡管音樂和其他藝術一樣,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但它是訴之于流動的音響中,依靠聽覺感受的特殊藝術形象。這種形象是非視覺性的(看不見,盡管有人用色彩引發人們對音樂的感受和想象),也是非語義的(不是一種確定性的語言)。音樂是由音響通過聽覺,產生聯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動過程,音樂在流動的音響中以音的高度、長度、力度和音色的變化,通過旋律、節奏、節拍、音區、音色、調式、調性、和聲、復調、曲式和織體等表現手段,才能塑造出藝術形象。由于聽覺感受到的音樂信息是非語言義的,它對現實的反映比較間接,因此音樂藝術具有某種不確定性,絕非是文字語言可以表述的。
誠然,音樂藝術與語言藝術都是藝術,語言也是一種音響,但是,語言仍然不能替代音樂,教師以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或依據教學參考書解釋音樂只能有限地、定向地引導學生的想象,音樂藝術的某種不確定性給予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經歷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需要適當引導或提示,而不是以長篇大論口頭語言替代音樂。形成語言替代型的原因較為復雜,有的教師具有很好的條件,如文學底子好、語言表達能力強,對音樂有自己的見解,這樣的教師在忽視音樂的非語意性的前提下,常常會養成一種習慣,即以語言替代音樂。
三、單一欣賞型
即教師找來許多音響資料,整堂音樂課用以音樂欣賞的單一課型。這種單一的課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樂課堂教學原則。高中音樂教育是非專業音樂的音樂教育,這種普通學校的音樂課具有多項內容的綜合性,因此,音樂教師必須具備從事歌唱教學、器樂教學、律動教學、欣賞教學、創作教學的基本能力和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能力。一般音樂課堂教學都是由多項教學內容構成的綜合課。教師必須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和結構。
根據上述原則,“單一欣賞課”課型不利于學生音樂素質全面發展,“單一欣賞課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一種被動的聽覺參與和思維參與的地位,而長時間的被動狀態會使學生對音樂課失去興趣。“我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據調查,“單一欣賞型”的音樂課是學生不喜歡音樂課的原因之一。當然,其中還有其他種種因素,如過多強調音樂的專業知識,是影響學生喜歡音樂課的原因。
單一欣賞型的產生,主要是教師對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性質、目標不甚清楚,一見教材中有音樂欣賞的內容,就將其用整堂課單獨上欣賞課,并上得十分專業。此外,有些教師因為不具備音樂教師的全面能力結構,如自己在音樂專業上有多方面的能力缺陷,采取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揚長避短”的課型。
音樂教師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部分內容由于教師音樂技能比較全面,或某一方面比較強,教師在簡介作品后先自己演奏或演唱,這種面對面的教法能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上的共鳴,學生的審美心理活動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音樂由于現場的情感交流,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其原因是音樂教師現場的演唱或演奏與學生是一種面對面的直接情感交流,由于學生對教師有一種親近和親切感,教師的情感投入使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可見,主客體有交流欣賞教學是一種教學效果較好的教學形式。
主體進行音樂創作的自我欣賞是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學效果最好的教學方法。音樂是人類創造的諸多文化現象之一。音樂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音樂作品的產生是一度創作,演唱演奏是二度創作,音樂藝術豐富的創造,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的人是無法體殮的。情感豐富、音響和諧的音樂不但能引起人們精神亢奮,而且會使腦血流量顯著增加,增加供氧,有利于腦細胞對信息的傳遞與儲藏。從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創造是審美教育的中心的理論來看,音樂教學過程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參與創造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教學。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語言替代型、單一欣賞型的教學已走入誤區。音樂欣賞教學中,讓學生參與體驗、參與創造的音樂欣賞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欣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