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彬
摘 要: 在中職院校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而對教學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經常存在忽略后進生的問題,不利于中職院校教學的長期發展。253教學模式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也可以說是對學生因材施教,尤其對后進生學習的進步有著極大的作用。
關鍵詞: 253教學模式 數學教學 應用優勢
引言
253教學模式是近些年在中職院校較新穎的一種教學模式,將253教學模式合理用到教學中之后,不僅能夠消除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同時通過將253教學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對提高整體學生的成績水平有著重大的作用。對此,本文主要對253教學模式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勢進行分析。
1.253教學模式概述
所謂253教學模式,就是對學生展開層次化的教學,其中主要包括班內分層、分層走班等形式[1]。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將學生劃分為成績前20%為優等生、成績居中的50%學生為中等生、成績靠后的30%學生為后進生。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建立分組,并根據每組的學生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再對學生因材施教,同時要對每個階段的學生進行分類考核,對學生的發展展開評價,從而保證班級整體學生的學習效率。分層走班的253教學模式,主要是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班教學,盡量將優等生、中等生及后進生分別分配進相應的班級,這樣可以對每個班級展開不同的教學,不僅滿足了優等生擴展知識面的需求,更保證了后進生基礎知識的學習,進而實現了整體學生學習上的進步。
2.253教學模式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近些年,中職數學教學中的問題頻繁出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更是缺乏有效性。而在253教學模式應用之后,對優化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具有顯著的作用,具體應用優勢分析如下。
2.1消除智力歧視,更易于被學生接受
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數學成績都不高,但相互之間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性[2]。如果將成績兩極分化較為嚴重的學生分到同一個班級施教,或是對兩個階層的學生展開統一教學,勢必會使基礎水平較低的學生很難理解知識的問題,而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覺得知識很輕松就能理解,容易造成學生之間的智力歧視,不利于學生的和睦共處,甚至會對部分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
通過253教學模式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根據253教學模式的特征,對同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階段性教學,或是將基礎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班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消除智力歧視的現象,更能提高整體學生的學習效率。從應用實踐中發現,采用253教學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培養學生學習中職數學的自信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2.2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中職數學教學模式,大都是對學生采取統一的教學方式,教學目標統一、教學任務統一、課后練習統一等,由于學生之間數學水平存在差異,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認為學習中職數學非常簡單,部分學生對學好中職數學覺得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這種統一的教學方式卻只能滿足一小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就會導致中職院校整體教學效率不高,不僅會讓后進生對中職數學失去學習興趣,喪失學習信心,甚至會對優等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影響,認為知識太簡單,沒有挑戰性和學習的成就感[3]。
253教學模式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充分發揮出253教學模式的分層教學優勢,根據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不僅能夠滿足優等生創新性的學習需求,更能照顧后進生的學習,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另外,253教學模式可以在同一個班級設置不同的水平線,或是對各個班級之間設置相應的晉級水平線,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出253教學模式的競爭優勢,讓學生在中職數學學習中感受到競爭,激發學習的斗志,接受學習的挑戰。另外,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扶持、相互追趕,為學生增添一定的學習樂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更有利于學生超越自己。
結語
傳統的中職教學模式,主要以統一教學為準,其中存在諸多弊端,例如智力歧視現象的發生、忽視后進生的學習、學習過程較枯燥等,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以及對253教學模式的理解,主要對253教學模式的應用優勢進行探討,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對提高中職數學教學效率有一定的啟發。
參考文獻:
[1]翟俊青.運用“分組教學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2(31).
[2]吳志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中職數學“分層遞進”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4(05).
[3]葉偉東.“因材施教”——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28).
[4]劉寶琴.“分層教學”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