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穎
[摘 ? 要] 語文教學是中小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強調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運用語言學知識,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文章分別從語音、語義、語法和語用幾個角度舉例說明運用相關的語言學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而闡述語言學對中小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關鍵詞] 語言學;語文能力
當前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成效并不理想,主要是因為語文教學太過強調文學而忽視了語言學的相關知識。從“語文”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得出來,語言和文學是并列的,并且“語言”排在前面。要能理解和運用語言,才可能創造和欣賞文學,而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這正是語言學范疇的內容。筆者主要結合實例談談增強語言學知識的教學對提高語文能力的幫助。
一、語言學含義
語言學就是研究語言的學科,它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弄清楚語言的結構和演變規律。語言學有助于學生了解語言的規律,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語言并運用。研究語言的每一個要素都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下位學科。一般認為語言包含語音、語義、詞匯和語法幾大要素。所以語言學的核心內容就是語音學、語義學、詞匯學和語法學,再加上語言是在具體的使用中得以存在的,語言的使用涉及到語用學。筆者將從這幾個方面來談談語言學與語文能力的關系,運用語言學知識來提高中小學生語文能力。
二、運用語言學知識來提高語文能力
1.語音學知識學習
語文教學中也包含了語音的部分,小學語文中的拼音實際就是語音學的內容,語文教學中沒有語音學的這個概念。如果給學生適當傳授點語音學的知識,學生對拼音的學習事倍功半,尤其是對于方言區的學生來說,特別是南方地區的學生,其母語方言的語音系統跟普通話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他們在學習普通話語音的時候往往難度要更大一些。
適當講解音系上的對應規律,比如普通話聲母z、c、s和g、k、h都不能和i、ü或者以i、ü起頭的韻母相拼,但是在有的方言里面是可以的。這也是方言區的學生容易搞混的地方,教師應告訴學生普通話中i、ü或者以i、ü起頭的韻母只能跟j、q、x相拼,所以當遇到本土方言里面z、c、s和g、k、h跟i、ü或者以i、ü起頭的韻母相拼的時候把聲母改成j、q、x就可以了,學生就能知道怎么把本土方言中的音同普通話相對應起來。這樣學習起來就會容易得多,效率也會高很多。
2.語義學知識學習
語義學這個概念其實本身就比較復雜,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它有不同的涵義。大致上可以分為四種:A. 語言學的語義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研究詞語的意義和意義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和規律,比如詞與詞之間的語義關系、語義與句法結構的關系等。B.邏輯學的語義學,也就是邏輯語義學,它研究形式化語言中的指示、真實和可滿足等問題。C.哲學的語義學,也就是語義哲學,它是一些哲學流派,主張語言是哲學分析的唯一對象或主要對象。D.普通語義學,其目的是要“根除人們在思想中的謬誤”。
學生寫出來的一些句子有問題,但是問題在哪里,該怎么去跟學生解釋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明白,以便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需要用到語義學的知識。例如:今天我們學校來了兩個大學的教授。這個句子是有歧義的,第一種理解可以是“今天我們學校來了兩個不同大學的教授”,第二種理解是“今天我們學校來了兩個同一個大學的教授”。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來是因為“兩個”的語義指向不同造成的,第一種理解的“兩個”指向“大學”,而第二種理解的“兩個”指向“教授”。那怎樣才能消解這種歧義呢?若我們要表達第一種意思,就可以把“兩個”改成“兩所”,因為“兩所”的語義就只能指向“大學”了。若要表達第二種意思,就可以把“兩個”改成“兩位”,因為“兩位”的語義也只能指向“教授”。這樣就不會再產生歧義了。
3.語法學知識學習
語法學就是研究和描寫語法規律的科學,是對客觀存在的語法系統的認識和說明。那什么是語法呢?簡單來說就是遣詞造句所要遵循的規則,說得專業一些就是“語法是一種語言中由小的音義結合體組合成大的音義結合體所依據的一套規則”。通俗一點就是語法是詞、短語和句子等語言單位的結構規律。語法規則是直接影響到遣詞造句的,所以對語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了語文能力的高低。
舉例說明:照片放大了一點兒。這個句子其實也是有歧義的,而歧義產生的原因則是由于結構層次不一樣造成的。第一種意思是“照片放得過于大了”,它的結構層次分為:第一層“照片”和“放大了一點兒”構成主謂關系,第二層“放”和“大了一點兒”構成述補關系,第三層“大了”和“一點兒”構成述補關系。第二種意思是“照片只是放大了一點,不是很多”,它的結構層次分為:第一層“照片”和“放大了一點兒”構成主謂關系,第二層“放大”和“一點兒”構成述補關系,第三層“放”和“大”構成述補關系。這兩種意思的差異最關鍵的地方就在第二個層次的劃分是不一樣的,從而造成了兩種不同的意思。
如果學生能夠利用相關的語法知識分析類似的例子,那么他們就能判斷一個句子的好壞,同時也可以避免寫出有歧義的句子。
4.語用學知識學習
語用學是研究語言使用者將語句和恰當使用該語句的語境結合起來的能力。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其實語用是反映一個人語言運用能力的,這個正好是語文能力的體現。語用學同語法學的不同之處是語用研究是動態的,而語法研究是靜態的。如果我們能適當地教給學生一些語用學知識的話,他們就能更好地運用語言以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
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都必須遵守一些原則,這些原則就是語用學中的“會話原則”,如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等。合作原則是交際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包括以下四個方面:A.量的準則。你說的話應當包含對方所需要的信息內容,你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對方所需要的內容。B.質的準則。即應努力使你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不要說你相信是虛假的話,不要說你缺乏足夠證據的話。C.關聯準則。你所說的話必須有關聯。D.方式準則。說話要清楚明白,盡量避免晦澀的表達和歧義,要簡練、井井有條。
如果對話雙方有一方違背這些原則,那么交際就無法進行下去。但是故意違反這些原則,而且聽話的人也能覺察和理解這些是故意違反的話,那這就是話里有話,或者說有弦外之音了,這也叫“會話含義”。在日常交際的時候應適當地制造一些這樣的會話含義或者能夠理解這樣的會話含義。
例如有個同學走進教室之后,看到窗子是開著的,于是他對窗子邊上的同學說:“今天風很大,好冷啊?!边@里故意違背了關聯準則,他想表達的意思是叫那個同學把窗戶關上,但是又不想說得太直接,所以說了一句看起來似乎跟關窗子沒什么關系的話。如果那個窗子邊上的同學理解到了這個會話含義的話,就會把窗子關上。
筆者分別從語音、語義、語法和語用幾個角度舉例說明并運用相關的語言學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為語文教育服務。因為語文教育關乎著學生個人的未來,也關乎著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伍謙光.語義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Levinson, S. 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