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茉玲
[摘 要] 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讓語文課堂生動起來。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才會越來越高。精設導入課題,善于巧設懸念,創設教學情境,根據教材特點采用形式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好語文知識,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關鍵詞] 語文教學;學習興趣培養
一、精設導入課題
語文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極為重要,教師要用精心設計的簡要、生動、有針對性的語言,把學生引入最佳氣氛中,激發學生對新課的濃厚興趣。新課的導入如同聯系著舊知識與新知識的橋梁,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
1.游戲導入。游戲導入是學生喜愛的活動之一,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果。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讓學生感受語文并喜歡上語文,從而達到“玩與學”相結合的目的。教師針對小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先組織學生做游戲,再進入新授知識的學習易于讓小學生接受。在教學《曹沖稱象》一課時設計導入:“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好不好?”同學們熱情很高,異口同聲地說:“好!”教師拿出電子秤和不同品種的水果,學生將水果分揀并稱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氣氛高漲。這時,教師可順勢指導:“現在同學們都知道,要想知道物體的重量,可以用稱,很方便。可是在古代要想知道一頭大象的重量,該怎么辦呢?”“用大稱!”“不知道”……學生七嘴八舌。教師導出課文:“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沖稱象》,課文將會告訴大家答案。”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及時導入新課。
2.故事導入。故事導入就是引入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將課文內容以童話故事的形式描述出來:“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著許多小動物。有一只老烏鴉,生了幾只可愛的小烏鴉。有一天,她飛出去給她的孩子們找吃的。她找回來一塊肉,正準備給她的孩子們,可是遇到了一只狐貍。狐貍說了許多動聽的話,稱贊烏鴉的歌聲好聽,最后烏鴉張開了嘴,肉被貍狐叼走了。”這個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學生,教師順勢提問:“烏鴉為什么會被騙呢?究竟是誰造成的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這樣導入可以幫助學生展開思維,豐富聯想,變好奇心為濃厚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3.謎語導入。通過讓學生猜謎語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教《落花生》時導入:“同學們,現在老師說謎語,看誰反應快,猜得準。‘白胖孩,做沙灘,外穿大麻衣,里套小紅衫。’‘青藤藤,開黃花,地上開花不結果,地上結果不開花。’‘麻布衣裳白夾里,大紅襯衫裹身體,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設國家出力氣。’‘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學生們聽了,紛紛舉起了手,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謎底,這時,教師板書課題“落花生”引入新課。這樣導入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使之帶著飽滿的學習熱情投身于新課的學習之中。
此外,導入新課的方法還有談話導入、視頻導入等等。但無論采取哪種方法,都要求簡練,短小精悍,盡快進入主題,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聯系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導入,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興趣和熱情進入一個輕松和諧、樂此不疲的學習求知環境。
二、善于創設懸念
在教學中借鑒說書人“且聽下回分解”的妙術,講到最扣人心弦的時候,有意避而不講,吸引聽眾“且聽下回分解”,這就是創設懸念。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運用激起懸念的藝術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要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對課文的學習有一種“追下去”的懸念心理,讓學生帶著期待去學習,可達到啟迪智慧的目的。
1.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用巧妙的提問方法,激起學生急切地追根尋底的懸念心理,以激發學生興趣。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 “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這里“焦急”是著急的意思,“耐心”是不著急的意思,這一對反義詞放在一起是否自相矛盾?這樣一提,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積極思考或認真去讀課文,以尋找最佳答案,教學效果也較好。
2.要善于從課文內容令人不易理解的一些情節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深思以引起情緒上的激蕩和懸念,以激發興趣。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先生說:“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是一個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難于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提出三個問題:(1)從表面上看,這句話是說什么?(2)聯系魯迅先生說這句話時的社會情況,這句話中還有什么更深刻的含義?“四周黑洞洞”指什么?(3)魯迅先生說這句話時的心情怎樣?這些問題把分析型、概括型、想象型問題連貫組合,既能幫助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課文,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3.要善于從課文內容中設計好與本文教學重點緊密相關的問題給學生搶答,讓競爭走進課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桂林山水》的設計問題:(1)漓江的水和別處的有什么不同?(2)桂林的山是怎樣拔地而起,各不相連的?你能用筆畫出來嗎?(3)怎么樣才能使桂林山水永遠秀麗呢?將全班分成三個小組并制定搶答規則,問題一出,全班學生興致勃勃,全身心投入到競賽中去。學生的興致高、情趣濃,積極學習課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創設教學情境
1.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創設一個激趣的氛圍,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的知識。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感情濃厚、感染力強的課文。對于這類課文,單純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是不夠的。教師要能充分利用多媒體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會更好。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教師先用生動的語言導入:“小朋友們,閉上眼睛想想:天氣多冷呀,紛紛揚揚地下著大雪。沙沙沙,呀,雪地里來了許多小畫家,他們都有誰呢?請大家睜開眼睛。”同時打開多媒體,請學生觀察屏幕說出都有哪些小畫家。閱讀理解全文后,出示簡筆畫的背景圖,請學生上臺邊復述邊貼上課前準備好的動物圖片及相應的腳印。把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生動立體地重現于孩子們面前,讓他們自然地融入故事中。這樣,既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又培養了孩子們的審美情趣。
2.分角色表演,樂在其中。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嘗試,把課文編成課本劇,人人都爭著表演,能使學生學得活潑主動。如教《景陽岡》時,讓兩位學生分別扮演“武松”和“大蟲”,讓學生把武松打虎的過程表演出來,學生興趣盎然,樂在其中,在歡樂的氛圍中掌握了所學知識。
3.巧妙板書,加深理解。板書設計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用簡練的文字、符號、線條、圖形來直觀地反映豐富的教學內容,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啟發性和感染力,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與形式的理解,刺激學生通過視覺進行思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總結課文,回味無窮。古人云:收篇如撞鐘,清音有余。教師在總結課文時要富有藝術性,留有余地,使學生回味無窮。如,學完《窮人》一課,總結時讓學生想象漁夫知道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來以后態度怎樣?以后的生活又會怎樣?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貴品質。再如學完《凡卡》《一個蘋果》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后,用續寫的方法總結課文,深化主題。學生興趣很高,想象豐富、合理,富有童趣。
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更廣闊的空間,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與要求,可把美術、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形式和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增強課堂的魅力,多方面發展學生的興趣。在教學文字敘述的內容,可通過音樂的啟發使學生想象成一幅幅圖境。這種方法是先放與課文內容有密切聯系的音樂,造成特定氛圍,撥動學生的感情之弦,加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可以用圖畫激趣法,使之愉快地自覺學習。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