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同樣是貼近地氣跑出來的,尤其是寫人物傳記。我不由得想起寫長篇人物傳記《陳景潤》的有趣經歷了。
那是1997年春,陳景潤去世一周年。廈門大學出版社邀請我寫一部比較完整記敘和描述這位傳奇式數學巨人一生的長篇人物傳記。
我見過陳景潤。1981年5月,我當時還在江西師大中文系任教。正逢母校建校60周年,我作為校友代表應邀回廈大參加校慶。在隆重的慶祝大會上,我第一次見到新婚不久的陳景潤。那一天,他坐在主席臺上,臉色紅潤,儒雅、沉靜,很是精神。散會后,我在會場外見到他和老師談話,但不到5分鐘,陳景潤就被蜂擁而來的記者包圍了。此次見到陳景潤,時間雖短,但給我最深刻的感覺是,陳景潤并不像著名作家徐遲老先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中所寫的那么傻。是藝術的渲染、夸張,還是浪漫的徐遲老先生為了吸引讀者眼球有意虛構細節?因為,徐遲老先生認為報告文學的某些細節是可以虛構的。此論學界向來不敢茍同。
重寫陳景潤,對我來說,前有大名鼎鼎的徐遲和令洛陽紙貴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無疑是巍巍的高山,的確是嚴峻的挑戰。我細讀徐遲老先生給陳景潤的定位,發現他的構思是:“數學上的巨人,其他方面都是傻子。”
事實果真如此嗎?
報告文學的生命在于真實,包括細節的真實。
接受任務之后,我請責任編輯王依民陪我沿著陳景潤生前的人生軌跡走一遍。我準備花三個月的時間,完成這項基礎性的工作。我們先從采訪陳景潤的老家——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開始,在那個名人輩出的秀麗村莊里,聽到陳景潤少年時的朋友講述他的許多有趣的故事;然后到福州,尋覓到陳景潤的弟弟——一位醫生,他很熱情,講述了關于陳景潤的許多趣事。陳景潤當年在倉山英華中學讀書,我們找到陳景潤的校友了解情況,居然還在該校的檔案館里找到陳景潤讀中學時的成績單和借書卡。廈門大學是陳景潤讀書和工作過的地方,他的老師和同班同學,詳細地講述了他們眼中和心中的陳景潤。最后一站是北京。我們在中關村住了下來,用了近半個月的時間,認真采訪和陳景潤共事過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領導和數學家們。此外,就是重點采訪陳景潤的夫人由昆女士包括他們的孩子陳由偉。
三個月的采訪,有關陳景潤無數鮮活的故事,在由昆講述的一個精彩細節中,突然像被強烈的陽光照亮了一樣:
由昆真誠地告訴我們,陳景潤其實一點都不傻。他更多的是天真。當年,他非常喜歡孩子陳由偉,他抱孩子的姿勢極為有趣,頭朝下、腳朝上,似乎抱著一個炮彈!說到這里,由昆還模仿了一下陳景潤當年抱孩子的姿勢,她笑了,說道:“他的那個模樣,就像一個大孩子!”
薄薄的窗戶紙就這樣被捅破了。
“數學上的巨人,其他方面都是孩子。”一個突然而來的感悟和發現,如洶涌的大潮,幾乎要把我席卷而去。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終于找到長篇人物傳記《陳景潤》的人物定位了。在數學領域,他仿佛可以在喜馬拉雅山巔自由行走,不愧是巨人;而生活中的陳景潤不是傻子,更像一個天真的孩子。
從“傻子”到“孩子”,改動一個字,跑了三個月。值!
這一全新的定位,更為貼近陳景潤的思想核心和特殊性格。按照這一人物全新定位,我開始了創作。寫得很順利,三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這部十多萬字的長篇人物傳記。
長篇人物傳記《陳景潤》出版的時候,由昆帶著陳由偉應邀到廈門參加此書隆重的首發式,她含著熱淚說:“讀了這本書,一個活生生的景潤就站在我面前了!”廈門電視臺記者拍攝下這一珍貴的鏡頭。我認為,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也是對這本書最好的評價。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陳景潤被選入新中國成立以來100位感動中國人物。2012年,《陳景潤》一書的壓縮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雙百”出版工程項目中的重點圖書。斯人并沒有遠去。陳景潤永遠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作者簡介

沈世豪,福建浦城人。原廈門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現為廈門城市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四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第五屆全國青年讀物一等獎、二等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福建省優秀專家,廈門市拔尖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