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宗斌
閱讀教學是整個小學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課型,也是學生不易掌握的課型。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主要使用的兩種比較原始的方法。
一、教師翻譯為主
教師把短文翻譯成漢語,甚至連問題也不放過,學生沒有了獨立思考和自主獲取信息的過程,成了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教師則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講解閱讀材料的語法項目或生詞上。
二、學生翻譯為主
學生在閱讀文章時逐字逐問閱讀翻譯,完全以漢語課文的形式呈現,教師錯誤地認為,這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最起碼讓學生參與其中了,但這種閱讀方法并沒有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這樣的活動也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參加,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體,長此以往,學生普遍對閱讀不感興趣,抵觸閱讀課,而教師也沒了激情,最頭疼閱讀課的講解,因為這種授課方式存在著諸多弊端,給教師在教學中帶來了一些困惑。
1.閱讀速度慢,影響對文章的整體理解。
2.活動層面小,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參與其中,其他學生都在“觀望”。
3.學生惰性增強,一遇到閱讀,就等待老師、同學的“幫助”,毫無積極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開闊視野,小學階段只要求學生讀懂一些簡單的讀物,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根據閱讀目的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不難看出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因此,針對以上的困惑,我們在教學中使用正確的閱讀策略,強化訓練閱讀理解技巧,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做了嘗試。
(1)師生互動,激發學生興趣。針對中低段學生所采取的師生互動,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活躍課嘗氣氛,而且師生共同積極參與,關系融洽,教師首先可以通過自己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運用實物、播放錄音、多媒體展示等多種手段引出閱讀材料,使學生初步感知,并產生要閱讀的興趣,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學生的交流、老師的講解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的含義與用法,還可以設計一些Yes/No問題或簡單選擇題,讓學生反復閱讀,仔細體會,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閱讀材料的特點進行表演、復述等,憑借主動共振的效應,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
(2)采取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自主性。針對中高段學生,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理解。因為現今的閱讀教材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極有利于將知識化難為易,學生開始閱讀之前,教師應提出一兩個指導性問題,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帶著問題快速閱讀,其目的是給學生的第一次閱讀確定一個目標或任務,實現對閱讀過程的監控,接著再定一個目標或任務,實現對閱讀過程的監控,接著再拋出一些細化的問題,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后,生生問或師生問題展開交流、討論,來梳理全文信息,這樣,教師帶動學生,學生帶動學生,氣氛熱烈,學生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調動了想象力,學生對問題既感興趣,又有話可談,這樣就把課文由遠而近教給學生閱讀,例如,人教版教科書英語(PEP)六年級上冊Unit 6 The story of rain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設問:Little Water Drop takes a trip.Where does he go?How is his trip?Does he have a lot of fun?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循環是已了解文章的梗概,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想看看閱讀材料中還有哪些更新的介紹,學生在自主完成的同時,有了滿足感和成就感,也大大提升了自信心,擴大了知識面,活躍了思維,提高了英語素質的能力,實現了知識的真正遷移。
總之,對于小學英語的閱讀教學課型每個英語教師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但最主要的一種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卻是大家的共識。真心希望每一個小學英語教師都能讓學生喜歡英語并能夠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