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平
創新是一個民主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沒有創新,社會就不能發展。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許多培養學生創新的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教材,在小學生心里播下創新的種子,對他們的成長以及素質的提高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以科學家的精神面貌,培養學生從小樹立創新志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材中寫中外科學家的文章很多,他們是科學巨匠,是世界上發明創新的杰出代表。教學這類課文,就是利用他們的創新精神,來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樹立向科學家學習,不斷創新的遠大志向。學習《愛迪生》一文時,知道他的發明有一千多種,在發明的過程中,愛迪生表現出來的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學生學習。學習《一定要爭氣》一文時,介紹童第周到外國留學,做成了外國教授幾年沒有做成功的實驗。這件事情激發了小學生的自信心,明白中國人也可以發明創造,并且可以比外國人好。學習《李時珍》一文時,了解李時珍發明《本草綱目》,與他從小立志,留心學習,研究藥物,積累經驗,親自采藥,拜訪眾人品嘗藥材,27年如一日努力有直接關系。這個事例告訴學生從小就要立下發明創造的志向。
二、以創新事例,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小學語文教材中,體現創新成功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例如,《司馬光》這篇文章講述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按照常理人掉到缸里,救人要從缸的上面來救人,把人從缸里撈出來,可是司馬光根據當時自己的條件,人小,個子矮,沒力氣,是不可能用這種方法救人的,于是采取一個創新的方法,用東西砸破缸,讓水流出來,人不被水淹,從而得救。又如,《烏鴉喝水》這篇文章講述烏鴉喝瓶子里水的故事。按照常理烏鴉只能喝大自然中的水:溝里的、河里的、湖里的。可是這只烏鴉偏偏想喝瓶子里的水,他沒有長長的喙,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于是它想出一個辦法,用喙來叼石頭,放入瓶里,使瓶里的水位升高,從而能喝到水。這是一個奇跡,這是一個創新方法。動物尚且能做到,何況人乎?古代少年能做到,我們當代少年絕不能遜色于古人,應當更有智慧,更有新的發明創造。
三、以尚待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求知
小學語文教材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解決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例如,《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內容就提出了許多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小壁虎斷了尾巴,為什么又長出來了?海底物產豐富,除了書上介紹的還有哪些?文章結尾寫到“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這更是一個大問題,會引起學生更多的想象、更遠的思考、更深的探究。通過學習這些文章,一定能激發學生做出很多的努力,會產生許多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新的發明。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既有天文方面的知識,又有地理方面的內容,還有介紹科學發展方面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自主,日積月累,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能形成,一定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無聲勝有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