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兵
“取涼于扇,不若清風之徐來;
汲水于井,不若甘雨之時降。”
這是中國古代名著《小窗幽記》中的一句,意為:以扇子取涼,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風;到井中汲水,不如天上及時降下的雨水。此句頗含深意。比如說做事,若三心二意則如“取涼于扇”,若能持之以恒則如“清風之徐來”;又如為人處世,處心積慮如“汲水于井”,泰然處之則如“時降之甘霖”。意言于種種,生發于處處,強求之不可為,不若順其而自然成。
作為一名教育者,更可引之為一種教育理念。如欲懲一時之強,對受教育者暴力相加,急于求成,則就會“取涼于扇”,置一切理、法于不顧,收效甚微;反之,廣施予師愛,悉心指導,變被動為主動,則如拂面之清風,歸于自然,可以成長遠之計,使他們受用無窮,學得極有趣極實在,讓他們無暴戾、無厭世、無自卑、無自棄而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成為適用之人才,才可謂風吹楊柳綠堤岸。
在“取涼于扇”式的教育中存在著一種不平等。既有不平等,則會不民主,就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時時處處用外力強行施為,就會使教育無作為、不監督、不引導,則會使教育的效果無風、無果、無過程、無體驗、無進步、無發展,即沒有作用。也就是說,不搖扇則無風,表現不出教育的民主與平等,展現不出教育的人文性,體現不了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導致的結果是只有在扇扇的地方才能有風,只有在教育者干預的地方才有些微效果,致使受教育者被荒廢,錯過發展的良機。正所謂小小一把扇子,何有風來眾花皆招手的美麗景象?既沒有大自然的滋養,也不會有百花齊放的效果。不若徐來之風,讓所受者自信、自強、自勵、自立,即使在無風的情況下,百花也能爭艷。
“清風徐來”式的教育所提倡的是讓受教者在清風拂過的大環境下,能自主地接受陽光,汲取水分,吸收養料,使他們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去追求自己所需的,有選擇地自主成長,在園丁的精心培育下讓自己在清風中茁壯成長,成為棟梁之材。在清風徐吹下,受教者時常感受到風的涼爽,即使在盛夏也不會感到燥熱,讓百花盛開在溫潤的大地上,為這世界帶來一片美麗、祥和、溫馨、和諧、團結、奮進、無畏、積極、健康、向上、欣欣向榮。
我愿成為清風,徐徐吹拂每個學生的心靈,讓我之清風,吹醒糊涂的心田,吹響希望的號角,吹走暴熱,吹來清爽。讓我吹過,吹走這扇扇的勞累;讓我吹起,吹起甜美的歡笑;讓我吹奏,吹走這起航的螺號;讓我吹拂,吹出一片亮麗的風景。讓楊柳時常在我們眼前搖擺,也讓我這徐徐清風時時吹醒迷途的羔羊,更是為了不再讓許多的可憐用扇來取涼。
提及“汲水于井”,則更讓我想到“要給學生一杯水,教育者必須有一桶水。”的理論。不論是一杯水或一桶水,總不如井中的水多吧。而到井中取水又不如及時降下的雨水,更不用說一桶水、一杯水均來自于井中。引申到教育,如若“取水于井”,則先要在受育者心中掘一口井,心靈若破了一個洞,再好的水倒入其中也會漏掉。這樣破壞了學生先天就有的美好與健康,何時才能治好呢?確實不如及時降下的雨水。正如“賞識教育”提出的最關鍵的是要營造一種好孩子的感覺,讓孩子在這種心理的激勵下,才有上進心,才能追求進步。讓孩子更多地接受正面教育,是需要“及時雨”似的幫助、鼓勵、支持、交流、引導、垂范、欣賞,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最優化,使我們的教育處處開花,讓我們的后來人推著前浪走,不僅要強身健體,還要創造一種健康、積極、向上、和諧的育人的大環境。
在偶然的拾取中也能找到教育的理念和理想,也是一種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