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祎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和網絡服務的不斷發展,各類產品層出不窮,產品所攜帶的信息量也與日俱增。然而,數量龐大的信息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困擾。那么,如何發現有用信息、去除無用信息呢?基于此,信息可視化應運而生。
關鍵詞:信息可視化;用戶體驗;信息圖表;形式語言
中圖分類號:TP319.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8.028
1 信息可視化的設計要點
1.1 清晰、有效的歸納
信息可視化所具有的信息圖形功能是將復雜的信息簡單化。統計學家愛德華曾經說過:“好的信息設計是思路、層次清晰的可視化”。
1.2 準確、簡潔的組織
由于信息傳送和接收的對象不同,圖形傳達相關信息時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容易讓人誤解,因此,在最初設計時就需要對信息進行理性歸納,使信息具有一定的結構,而不只是單純地堆砌幾何圖狀。交互設計師一般為工程師,他們并不需要像科學家一樣對所有與大腦相關的時間常數進行思考、分析,只需要做好系統設計即可。
1.3 富有美感
信息可視化在設計上還要富有美感,否則難以在視覺上吸引用戶,難以獲取大量的用戶瀏覽信息。
2 信息可視化的設計方法
信息可視化在表現上主要是運用信息圖表,設計過程具有自身獨特的方式和表現方法。表達信息圖表的方式又被稱作“信息圖表的語言”。
2.1 信息圖表設計中的語言
2.1.1 內容語言
信息圖表設計中的內容語言包括圖形語言、符號語言、文字語言和數字語言。這些語言都是信息圖表在表達上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圖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形能將信息圖表的內容表達得更加形象、具體,方便用戶直觀地了解、閱讀,在表現上又有寫真、裝飾、明暗、線描等方式;符號所起的作用與圖形大致相同,并且擁有自身的紋樣、標志等,能夠增強信息的辨識度,使符號更加簡單,在視覺上更加直觀,易于人們理解;文字能對信息圖表的信息內容作出具體的說明,補充圖形難以表達的內容;數字在信息圖表中是必須具備的,主要用于說明和表達圖表中的量。
2.1.2 形式語言
形式語言包括點、線、面和色彩。在信息圖表中,點不僅用于表示事物的所在位置,還用于精確表示事物所代表的值,功能明確、單純。圖1所示為用戶體驗基本要素中《結構層》信息圖表。圖中的點精確表示了事物所在的時間點,體現了信息圖表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在圖表多樣的形態中,線是不可或缺的。線分為橫線、豎線、折線、曲線、連接線和引注線。橫線和豎線用來構成信息圖表的骨架;折線和曲線用來說明事物的變化狀態;連接線用來連接多個事物,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引注線用于解釋、說明對象的屬性。面表示事物的范圍和它們之間的比值。在信息圖表中,設計語言——面往往在非常重要的信息對比中才會使用,屬于圖表中的“重武器”。通常情況下,人們的視覺焦點會第一時間落在面的對比上。色彩在信息圖表中有三重作用:①劃分信息層次,區分不同屬性的對象;②引導人們在視覺上的感官順序,引起眼睛視覺神經的視覺焦點注意;③呈現圖形、文字、背景在顏色上的差別,使它們之間形成一種對比,并將信息內容清晰地展現出來,使各種信息更加直觀。
圖1 用戶體驗基本要素中《結構層》信息圖表
2.2 信息圖表的傳達方式
信息圖表在表達過程中有其特定的方式,設計好信息圖表的傳達方式,有助于信息圖表中圖形語言功能的最大化,因此,信息圖表的傳達方式也是至關重要的。信息圖表的傳達方式主要有對比、列表、標注、連接和圖示。在信息圖表設計中,一些信息的讀取主要是以兩種以上的不同信息圖形語言進行相關的信息對比,對比的方式主要有左右對比、內外對比、高低對比、動靜對比和長短對比等。列表是信息圖表的另一種表述方式,它將圖表中的基本元素歸類,以分組的方式傳達對象的特點。列表在信息圖形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圖片、文字、數字等都可以按照某種邏輯結構排序,易于用戶閱讀。標注雖是信息圖表中的一個細小組成元素,但其作用不可忽視。在類別上標注主要分為三種:①引導。引導是指運用線連接將圖形中的某個細節引出說明,起到說明、強調的作用。②解釋。解釋是指運用圖形或者文字直接加以說明,起到文字圖解或者看圖識字的作用。③色標。色標是指信息的所在位置及屬性用顏色來區分,再借助圖例加以解釋。連接主要運用線、面等相關元素構建信息圖表,在連接的方式上主要是單個對象連接多個對象,如同物理中電路線路的串聯、并聯,對于表達方式主要是根據圖表內容選擇。圖示是運用圖像所具有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對文字進行補充,從而激起讀者翻閱的興趣。這樣的圖形比較具體、形象,能讓用戶大致了解信息圖表所表達的內容。
3 總結
綜上所述,在選擇信息圖表的表達方式時,首先應該判別所表達的數據屬于哪種類型,根據表達的內容確定表現的手段。當然,在實際中還會遇到很多錯綜復雜的情況,但只要耐心找出其中的規律,就一定會有一種合適的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Jesse James Garrett.用戶體驗要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