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瑞
一、選題背景分析
本節課繼一模復習及一模考試之后進入二模復習的初級階段,從學習內容和能力方面來看可以認為是學生完成了一模中的基礎知識鞏固,基本技能初步提升之后。二模復習主要以專題形式展開,因此,選擇本專題也是復習內容的一個好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一模考試中本校學生對此類題目的得分情況來看,得分率相當之低,多數同學大膽舍棄。因此,對此類題目的針對性專題復習對學生來說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有機合成路線題考查的特點來看,的確是有機化學內容的綜合體現,突出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另外,合成路線題的分值占據了整個有機題分數的三分之一。能讓學生敢于去做才有可能會得分。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近5年江蘇省高考真題的學習,了解有機合成路線題的考查方式,消減面對有機合成題的畏難情緒。
2.通過課前自學,微課學習和交流互動形成解決有機合成路線題的一般方法思路。
二、教學環節流程分析
受到“翻轉課堂”這一教學觀念的啟迪,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帶著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來,并能期望課堂成為通過同伴互助或老師幫助解決問題和提升能力為目的的重要場所。高三二模復習階段的課堂更應該是這樣的體現。即課堂上老師帶領學生集中解決一類重要共性問題,教給學生一種方法。對于行走在高考路上的學生,在班級授課制度下,我們不僅要關注共性,更重要的是要照顧個性,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落下。我所教班級有52個學生,學習中暴露出的問題雖有共性但仍有差異,為使兩方面得到很好兼顧,在本次教學中大膽嘗試了“習題解析類微課”教學。在這樣的觀念引導下,本課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
【課前預習環節】布置學生課堂完成江蘇省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有機合成路線題的解析。讓學生初步感受四年高考中此類題目的分配、分值、考查方向、考查形式以及解決此類題目時自己的獨立思考。老師在上課之前認真批改學生完成的作業,找出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典型問題制作成問題反饋類圖片集以方便課堂上適時分析解決。
【自主選擇微課學習環節】針對2010年到2013年江蘇省合成路線圖題制作習題解析類微課,動態詳細分析合成的方法思路,給學生提供老師針對此類題目的解題思路。由于時間所限,讓學生靜下心來針對解析過程中困惑比較大的題目選擇三道題目聽課學習。從中和老師的思路進行碰撞對比,從而形成解決此類題的方法問題意識,以為討論做好鋪墊。
【引導交流聽課心得環節】學生完成微課學習之后,老師組織交流聽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你認為如何解決此類題目的方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老師從中進行引導分析,以加深學生對此類題目的深層思考。
【老師展示并解釋方法規律環節】有機合成路線圖設計思維途徑:(1)對比分析原料與目標物質的結構。(2)捕捉信息,解剖目標物,選擇合成方法。(3)按正確格式書寫合成路線圖。
【組織學生交流互評】讓學生運用總結出的方法進行分析評價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從中認識到合成原理正確前提下更應該注重反應條件的正確表達,即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學生課堂演練及評價環節】給學生5分鐘時間當堂完成(2014·江蘇17)這道高考題,老師根據學生現場的完成情況收集學生中的問題組織評價。之后動畫講解運用總結方法解決此題的思維過程。從學生書寫出的路線題問題中再次突出基礎知識運用的重要性,從而提出如何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引出“知識貯備”復習方法指引環節。
【知識儲備引導復習環節】對烴及重要烴的衍生物通過轉化關系構建網絡圖,從中強調常用的一元和二元兩條合成路線圖。另外,再強調學會從多種途徑引入官能團的方法思路。給學生提供基礎知識的多向記憶渠道,以便更能牢固掌握。
三、教學反思
本節高三復習課基本完成了課前的預設,雖然有些環節進展的不算順利,但也是課堂真實的一種體現,縱觀這一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求實、求真,喚醒學生沉睡的新知。從學生學習中真困難真問題選擇課題展開教學,本身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2.求新、求變,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本節課是一次運用“微課”教學的嘗試。前期工作量大,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但作為老師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服務者角色,只要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發展和提升是值得做的事情。微課學習展示的不僅是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的傳播和啟迪。通過選擇微課學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各取所需,各有所求,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教學理念。
3.本節課是一個小翻轉課堂的體現,是目前國內外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雖然困難較大,但的確有其強大的生命力,本人認為真正理解翻轉課堂的理念必將會是一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上的另一次突破。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應堅持,再堅持。
參考文獻:
趙祥忠.略談如何上好復習課[J].成才之路,2007(3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