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都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教師應該進行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興趣愛好
一、導入生活化,讓語文貼近生活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對教學進行導入,這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所理解的教學導入就是向學生介紹本文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隨后教師再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教授。在這樣枯燥無味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很難激發出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學效率也不高。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就應該進行有效的教學導入,因此,在導入時教師就要豐富導入的內容,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與語文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在進行生活化的教學導入時,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中的實例開始著手。例如,學習《風箏》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在魯迅小的時候,他的兄弟想要放風箏,而他不想讓他們去放風箏,從而進行干擾。當魯迅成年之后,明白了游戲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從而進行自我反省,同時也表現出了其中非常濃郁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展現濃濃的親情。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整個事件的發生順序掌握得很好,但是在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方面的理解卻不到位。因此,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從情感方面開始著手,引導學生一起談論自己的兄弟姐妹,述說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矛盾沖突。在談論之后學生的情感就會受到感染,之后教師再講述文中的兄弟情感,提高情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內容生活化,讓學生走進語文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都是中外的一些著名文章,有很多內容都具有較強的藝術氣息,文學性較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而語文知識多來源于生活,很多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通過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夠促進學生全方面地發展。在進行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時,首先,教師要選擇合適的生活實例,然后將其與語文內容進行融合。比如,口語的學習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語文內容,它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有利于學生的人際交往方面的發展。那么,在閱讀《我最愛的卡通人物》時,就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其中的卡通人物,然后再進一步將自己對卡通人物的喜愛之情表現出來,以提高口語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個視頻動畫,動畫里的人物要求都是孩子們喜歡的卡通人物,然后,教師再為學生提出一個討論話題,叫做“我最愛的卡通人物”,之后讓學生根據教學任務進行課堂交流和互動。在討論過后,教師要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卡通人物,并將喜歡的卡通人物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述。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完成教學目標,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全方位地發展。
三、作業生活化,讓學生感受生活
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練習通常都是一些書面練習,從側面來說這也說明了書面能力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作業也幾乎都是書面作業,不可否認這樣的教學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都是這樣單純的書面練習,就會顯得過于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起來也沒有什么興趣。因此,在進行書面練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生活實踐,讓學生從教室走出來感受生活,在實踐中體會語文,利用語文知識處理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因此,在語文作業練習中要注重生活化的作業形式,這并不是簡單的書面練習就可以完成的。例如,為學生布置一項作業,要求學生進行人物的描寫,教師就不能安排完題目就算了事,而是應該讓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比較熟悉和了解的一個人,觀察他的外貌神態以及他的性格特點,讓學生胸有成竹之后再下筆,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創新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代娟.新課標下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探討[J].速讀:中旬,2014(06).
[2]王海平.關于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幾點思考[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0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