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啟發、引導學生思維活動的一種最經常、最普遍的教學策略,更是促進師生交流、增進師生關系的重要紐帶。
一、激發興趣,建立“認同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對很多人來說是枯燥的、深奧的、抽象的,這是事實,但不等于說數學就是一門很難學的科目。相反,如果你對數學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你會習慣于數字與字母帶來的“無限枯燥”,你也會享受于一連串符號組成的“深度奧秘”,你更會翱翔于點、線、面的“數學抽象”里。
數學教學不僅僅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在教學的同時,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學習潛力,促進智慧更加有效地發展。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來提高效率。課堂上,要對學生的興趣加以利用和培養。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時,學生對打籃球感興趣,所以在設置問題時,有目的性地設置了兩分球、三分球得分問題;進球得分,未進球扣分的問題,對他們原本的興趣加以一定的“利用”,讓他們把興趣慢慢地擴大,讓籃球與數學成為形影不離的朋友,建立“認同感”。
二、靈活機動,建立“認知感”
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好的教學方法,但教無定法,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授課對象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只有靈活機動地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好、最優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代數知識、幾何知識、統計知識等不同的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代數部分側重于知識理解、概念辨析等;幾何部分側重于圖形分析、空間想象;統計部分側重于數據采集、圖表分析。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適合的方法;在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是“教學之本”,讓學生對書中的每一塊內容都能快速辨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認知感”。
三、巧妙設計,建立“成就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課堂上問題的設計必須準確、清楚,有一定的層次,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適應學生的認識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問題。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確切的,即使是發散性問題,其答案也應該有個大概的范圍。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所以設計問題要有層次,因材施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要降低問題的難度,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設計層次高一點的問題,讓他們學習的熱情繼續高漲。只要問題得當,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就能夠維持其注意力始終處在較高的水平,使其產生探究的欲望,迸發出學習的熱情,閃爍出智慧的火花,讓每個人在課堂上都能找到各自的價值,建立“成就感”。
四、突出主體,建立“歸屬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思維來自疑問。如果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那么這種應答還是被動的。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建立“歸屬感”。
五、師生聯手,建立“幸福感”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包括:互尊互愛,互信互助;民主平等,互相對話;共同進步,教學相長等多個方面。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要注重個性,評價時要多一點欣賞和贊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肯定,尤其是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時教師要不惜言辭,大加贊賞,這更能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習的熱情。教師從中也會收獲很多:學生配合、課堂教學有序開展、教學內容有條不紊地進行,這也激勵老師在教學中不斷創新、進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得到完美體現,呈現“雙贏”的局面,建立“幸福感”。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數學的魅力所在,是教學活動中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亦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節。
課堂提問設計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所以我們旨在通過教師數學課堂提問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師的提問藝術。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