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彭寧
“雙基”一直被視為中小學生學習的基礎,而被列為雙基的內容,往往也成為教師反復講解、學生反復練習的內容。與此不同,“生本”認為學生對知識的有意義的聯系和事物實質的深刻認識、透徹理解,才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是生本教育體系的教育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是它的教育倫理觀,“全面依靠學生”是它的教育行為觀。
“生本”教育理念有利于克服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弊端,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感受到學習的真正快樂。
去年我校幾位老師去廣東學習郭思樂教授所倡導的“生本教育”理念,回來之后作了匯報和示范,聽了幾次后,對什么是“生本”,為什么現在的教學要“生本”有了一些了解。我感覺到“生本”除了反映學生在學校獨立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學生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以學生發展為教育之“本”,也就是說,生本教育的重點,不僅僅在于學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學生的內部自然天性和潛能的發揮。我校位于城鄉結合部,大部分學生學習基礎差,觀念落后,習慣不好,對學習沒有興趣,大部分老師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壓著學生學習,學生學習是被動的、接受式的,發展空間更有限,智力難于得到啟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不到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這樣生本教育就顯得更加勢在必行。把“必須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以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當然,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可能完全依賴學生自身去完成,需要教師起好主導的作用,有時就會發現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
比如,在講授數學八年級下的梯形部分時,教師通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即如何把添加輔助線更加自然合情合理地提出來,而不是強加于學生。這一步我是這樣設計的:課前先讓學生準備好一個紙做的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一開始讓學生比較發現這兩種四邊形的異同,以便為后期學習做鋪墊,然后讓學生用梯形做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學生很快做出了如圖1的結果,再鼓勵學生用梯形做一個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學生一下想到比較熟悉的矩形,就做出了如圖2的結果,然后引導學生去發現這樣就把梯形分成了剛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和最熟悉的三角形,這樣就為梯形中輔助線的作法埋下了伏筆,在做練習時加以鞏固,學生思維一下活躍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討論起來,自然而然的開始作輔助線了,于是作輔助線的教學也就變得自然,學生對其印象也非常深刻。課堂顯得輕松愉快而有成效,生本點燃了學生思想的火花,并結得了果實,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體會到了學習過程中的愉悅。
我發現學生個個喜愛討論,也能夠討論,正是從這一刻起每個學生參與了進來,每次討論都讓學生盡興發揮學生討論的問題,不限于由教師提出,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是學生討論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討論積極性的激發者。這種課堂討論既回歸了討論本身的真實——人人參與討論,也回歸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基本理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為了學生,回復到了教育的本體——學生身上,因而使討論這種交往形式成為真正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機制。
但生本教育在實驗中仍遇到許多困難,比如說,學生本身的素質問題,教學的進度問題等,這都需要我發揮自己或教育團體的智慧一一研討解決。開展生本教育是對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能力的挑戰,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質疑、勇于創新、樂于交流與合作的學習習慣。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越來越多姿多彩。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