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軍剛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新課改的逐步推進,教育專家和相關學者都在研究語文教學的新動向,在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語文教學的思路得以拓寬。當前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提出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新課改,堅持素質教育,反對變相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用初中語文試題的命題規律和原則,為初中語文教育量體裁衣,增強語文教學的可行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
關鍵詞:命題原則;語言能力;人文精神;生活化
所謂的初中語文教學的新方向,即在堅持初中語文試題命題原則和規律的引導,創新語文教學的方式,不要拘泥于初中語文教學的課本,要根據試題原則,培養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重視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將中學語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語文教學生活化,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踐行初中語文的新課標理念。
一、培養學生語言能力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培養漢語語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的一個環節。在初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英語教師都會讓學生默寫單詞、背誦文章、學習語法等等。初中語文教師也應該與之相仿,根據初中語文試題,中考語文試題前三題都是與字詞相關的基礎性詞匯,比如第一題和第二題的字詞,第三題的詩文默寫,第二部分的古文閱讀以及現代文的閱讀,這些都是考查學生語言能力的試題。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追逐時髦,舍本逐末,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根據中考語文試題的命題原則,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將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定在字詞句的學習上,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在中考語文試題的命題中,第一題和第二題多為字詞,這些字詞大多是一些中性詞亦或褒義詞,試題的第三題多為課本中經典詩文的默寫,諸如語文課本中李白的《行路難》、曹操的《觀滄?!返龋囶}的第四部分多是對經典美文或者詩歌的閱讀理解,對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以及一些思想性較強的文章考核較多,這些試題有一個總的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營造一種輕松的語文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語文氛圍內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能力。其次,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通過語文課前課后幾分鐘,讓學生閱讀一些具有人文內涵的語文讀物,久而久之,耳目濡染,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素養必定得到熏陶。最后,初中語文教師還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語文這一學科是最適合運用多媒體的學科,語文中美麗山川,朗誦家的美文朗讀,絢麗多彩的畫面直接給感性的語文學科增加了生動的形象。這種直觀的課堂教學方式,會加深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印象,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比如,在進行初中語文《蘇州園林》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尋找一個蘇州園林的圖片,制作成PPT,讓學生在直觀的圖片中感受蘇州園林的古典,增加對我國古代魅力園林的人文意識。
三、將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
將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也是在語文試題命題原則引領下的一個強有力的措施。很多省份的中考語文試題中都多次出現了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我的叔叔于勒》這樣的文章。在閱讀理解中遇到與此相類似的文章,就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生活經驗,并且具備從生活經驗中提取人物心理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好相關的閱讀理解。因此,語文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增強語文課堂與生活的聯系。藝術來源于生活,文學藝術也同樣源于生活,是作者在凝練生活的基礎上藝術加工的結果。生活和語文兩者是分不開的,是相互推進的,語文中有生活,而生活體驗同樣也能體現語文。舉例來說,在初中語文課文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習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訴說自身的童年往事,讓生活與語文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閱讀體驗。
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將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查找最近幾年中考語文的試題命題動向,會發現中考語文有一個重要的線索是在課外閱讀環節中,除了考查一些基本的語文概括和表達能力之外,還會變相考查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根據這樣的命題原則和規律,初中語文教學也應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新課改的角度來說,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課文課堂交給學生也是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綜合二者,初中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感悟生活,增強語文的實踐性,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導者。對于在語文課堂上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學生,語文教師不能運用擾亂課堂等名號,將其“一棍子打翻”,而是要積極鼓勵,如此一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必然會大大提高,學生也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在新課改理念的基礎上,根據初中語文試題命題的原則,積極創新教學措施,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科中的主體性作用,逐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和學生素質。
參考文獻:
[1]呂躍娟.基于中學生語文語感培養的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0(05).
[2]張潔.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之有效性[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