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貴
閱讀與一般看的本質區別在于:閱讀是用心的,閱讀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和對話。閱讀要求我們不僅僅掌握語言文字內涵,更要做到心領神會。當今“知識大爆炸”的信息時代,獲取信息輕而易舉,而如何準備而迅速地辨析、判斷信息,并作出及時反饋,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學生必備的能力。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我們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給予了更嚴重的考驗。
一、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單向的信息傳遞和灌輸過程。學生在這當中充當著聽眾的角色,不能和老師互動,亦不能開發其創新思維。“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要求我們著力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其興趣,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閱讀體驗中,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熱烈的學習氣氛。重視學生作為閱讀者所具有的自由聯想、進行創造性想象的力量,使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集思廣益,首先讓每位學生參與到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的意見得到尊重和實施;創造性的角色扮演、朗讀,讓學生自主地體會角色的情感。
二、廣見聞,多閱讀,勤實驗
1.多積累,勤閱讀
積累的過程要求我們廣泛地攝取知識,做到牢記字音、字形、字義,準確分析句子結構,熟練把握文體特征、語言表達特點。同時,我們要不分課內范文、課外擴展,積累所需文化知識、生活經驗以及寫作技巧。
2.總體把握,細節突破
把握文章總體,從第一次粗讀做到了解文章大概內容,了解作者觀點和態度,了解文章大體風格和思路,獲得閱讀之初體驗。可以要求學生使用簡明的方法,注意首尾句,注意關鍵詞、轉折詞,給文章列些內容提綱訓練等,而務虛逐字逐句推敲。隨后,在此總體把握基礎上,細節突破。所謂細節突破,即要求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文章和各個局部、片段,直至詞句關系、意義,以及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通過閱讀之再判斷后,再把各個局部、片段與整體連接起來。以此做到透徹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精髓。
3.培養分析能力,獲取獨特體驗
分析是運用已有積累,打開通往未知的大門,去觸摸到全新知識,獲得獨特體驗的過程。通過對文章具體人物、故事情節、語言文字、作者觀點的分析,可要求每位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對文章某一點其進行品評。讓學生各抒己見,嘗試寫作成一篇小論文,再互相探討、欣賞。這個過程是學生將所學與自己生活經歷結合的過程,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寫作技能,加深學生對閱讀的理解和掌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