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梅
摘 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提出,要求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也希望教師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高中化學課堂中問題的設計為例,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討論來探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以及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提出,對于高中化學的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優化,不僅可以很好地滿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也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掌握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問題設計與學生學習探究過程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問題化教學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有效問題(問題集)來貫穿教學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對于課堂中一系列問題的設計顯得至關重要。只有在恰當的問題下,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并進行討論探究,最后進行總結歸納,而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本文就以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為例,分析如何進行問題設計,希望對教學實踐有所幫助。
一、問題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
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者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的已知?!币虼藛栴}設計要按照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以及滿足學生已有的認知特點和認知體驗為原則,同時遵循問題的適度性。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教師設立問題,考慮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學生稍微努力就可以回答,不僅參與探索知識的學習過程,而且體會成功的喜悅,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案例1】高中必修一物質的量的教學。(魯科版)
對于如何引出“物質的量”這一名詞的探討。
本節較抽象,若引入不恰當,或引入太深,易使學生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因此筆者設計以下導入方式:之前學生已學過氯氣的性質,通過H2與Cl2反應生成HCl,設計以下問題。
問題1:3種分子的個數比是多少?質量比是多少?
問題2:若2 g H2參與反應,且反應完全,則消耗Cl2的質量是多少?可生成HCl的質量又是多少?
問題3:2 g H2含有多少個氫分子?71 g Cl2含有多少個氯分子?73 g氯化氫又含有多少個氯化氫分子?
對于問題3為引入新課問題,學生從上述問題中知道物質的反應實質是按照一定分子數進行反應的,1個氫分子和1個氯分子反應生成2個氯化氫分子。但在實驗和實際生產中,我們稱物質的質量進行反應,而不能用微粒數進行反應。那么,2克氫分子有多重呢?把微觀和宏觀聯系起來的橋梁、“功臣”,即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
本節重點及難點為物質的量理解,為后面物質的量的相關計算作鋪墊。但物質的量摸不著看不到,讓學生感覺陌生,不知所措。因此,可以通過學生較熟悉的內容物質的質量入手,指出物質的量在實際中的應用,即引出物質的量。
二、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巧設問題,挖掘知識的內涵
問題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逐步挖掘知識的內涵。學習新知識時,學生并不是腦袋一片空白,因此思維上易產生矛盾,教師利用這種認知沖突,巧設問題,解決矛盾,更能擦出思維的火花,抓住知識的本質。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處于主導地位。
【案例2】高中化學選修四(魯科版)中鹽類的水解是重要的內容,但學生理解較為困難。因此可以設計以下問題。
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書本表格所列出的一系列物質進行pH測試。
問題1:碳酸鈉的pH為多少?純堿屬于鹽類物質,為什么叫純堿呢?
問題2:NH4Cl鹽溶液中有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產生的?
問題3:這些離子間可能發生的反應是什么?
問題4:離子發生反應后,水的電離平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5:離子相互作用后溶液中的[H+]和[OH-]如何變化?
學生在學習了化學平衡、水的電離及溶液酸堿性的知識,鹽類的水解是對這些知識的綜合應用。鹽類的水解重難點為鹽類水解的實質及水解規律,理論性較強,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通過酸堿性的學習,學生知道酸顯酸性,堿顯堿性,那么鹽一定顯中性嗎?因此本節課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問題,與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從而層層深入,學生探究問題,發現規律,總結知識。
三、問題設計兼顧整體性與層次性
設計問題的最終目的是使教學內容能夠落實,單一的問題已不能達到要求,因此問題鏈的設計要整體呈現。在一個班集體,學生個體的差異,認知水平的不同,又要求問題能夠有不同層次,使每個學生都樂于探究。并提供多方案進行評價,一般學生通過努力找到答案,優秀學生感覺到挑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案例3】在進行“電解的原理及應用”的內容教學時,如果直接讓學生書寫出電極反應式?大多數學生將找不到線索,不知從何下手。如果設計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梯度,實踐證明,學生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討論并得出正確答案。
學生分組實驗:電解氯化銅溶液。觀察現象,并討論以下問題。
(1)電源的正負極如何判斷?電流如何流向?電子如何流向?
與電源正負極相連的石墨極分別叫什么電極?
(2)CuCl2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
當通電時,這些離子分別向哪極移動?
(3)這些離子在電極上可能發生什么反應?
(4)如果把CuCl2溶液換成熔融的CuCl2,會有什么改變?
(5)如果把CuCl2溶液換成NaOH溶液,結果又如何?
(6)如果把陽極的石墨電極換成Fe電極,又當如何?
問題(1)(2)(3)屬于基礎性問題,通過預習課文,大部分學生可得出答案。通過問題(5)(6),組織學生討論,并結合資料,自主探究,最終亦可順利得出結果。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總結,為后面電解原理的應用做鋪墊。
綜上所述,若要增強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問題的設計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優化高中化學課堂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而問題的設計,可以從不同層次培養學生的能力。問題設計既要圍繞教學重難點內容,又要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問題應不斷深入,使知識能夠擴展和延伸,學生能夠理解知識的本質及內涵,而后能靈活應用。在課堂中學生不僅掌握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John B Be.認知心理學[M].黃希庭,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366.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