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軒
優(yōu)酷出品的“美好2013大師微電影”系列中,《一維》因其水墨加剪影的風格尤其出彩。該片導演呂樂,曾是張藝謀、馮小剛等大腕的“御用攝影師”,且據傳該幕后團隊都是馮小剛導演團隊原班人馬。
《一維》改編自作家鹿橋的短篇小說《人子》。電影說的是,小王子虔信在9歲時受封太子,按托托國的禮儀規(guī)定,受封后,太子就要從此脫離母親的庇護,跟隨老法師游歷6年進行修習。在這6年里,老法師要教授太子如何分辨善惡,以便好在將來成為能治國理政的君主。6年中,太子跟隨老法師游歷四方,身體和智慧一同成長,日益明白了人間善惡及世間道理。6年期滿,他們回到了托托國。這時,太子分辨善惡的劍法已經沒有敵手,老法師對太子說:“太子,現在我要授你分辨善惡的最后一課!”隨后厲聲喝道:“太子,你看我是善,還是惡?”看著老法師一分為二的身影,拔劍在手的太子因無法分辨而躊躇不定,最后棄劍于地,見此情形,老法師嘆道:“太子,你不宜做國王??!”隨后撿起寶劍,劈死太子。死后的太子盤坐成佛,隨光而去,受萬民跪拜。
這篇充滿了禪道思想的小說,至今留下沒有定解的一問:到底如何分辨老法師到底是惡還是善?而這一問,也問出了此微電影中欲表達的精髓:一維的善惡觀。電影主要由斬樹枝、渡問和最后一課三處情境來說明老法師、太子、船夫所持的善惡觀。三種善惡,皆系一維。
一、老法師的善惡觀
6年來,老法師都帶著太子虔信行走在路上,如片中所言“他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的王國,他見過的每一個人,都是他未來的子民,他經歷的每一天,都將成為他的收獲。他們一味地走著,在陽光下,在風雨中。”這一路的目的,便是為了教太子分辨善惡。
一天,師徒二人在一個村鎮(zhèn)里化緣時,忽然見到有個惡人在打罵一老一小兩個乞討者,這時老法師注意到太子臉上有了憂容,手緊緊握在劍柄上,心里覺得高興,認為這是啟發(fā)太子區(qū)分善惡的好時候,便將太子帶至僻靜處,跟太子說:“太子,今天我要為你開殺戒。剛才那個富家的惡人確實可恨,但尚不該一劍刺死,你一定要在善惡不能兩存時,方可動殺機?!痹谶@里,老法師說“善惡不能兩存”,這是要告訴太子君王善惡觀的第一層意思: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兩者是可以截然分開的。老法師說:“若是做這樣決定的時刻一旦到來,你就要馬上判斷,馬上出劍……你只有一擊的機會,一擊不中,你自己就要被擊,就要喪生,喪生固然悲哀,仍然只是一生一死的事,若是判斷錯誤,殺了善、縱了惡,這悔恨將是千古的事,幾生幾世都不能平歇。今天我就要試試你的劍法。”在這里,老法師所說“若是判斷錯誤,殺了善、縱了惡,這悔恨將是千古的事,幾生幾世都不能平歇”,是要告訴太子作為君王善惡觀的第二層意思:分辨善惡的能力很重要。說完,老法師用兩根樹枝替代剛才太子所遇的惡人和乞丐,說:“試著回想今天看見的不平,你是一個旁觀者,如果你看見不拔劍干涉,那兩個人就會活活被踢死,或是那惡人不聽你良言勸阻,反要加害于你,你會怎么辦?”然后讓太子對這兩根樹枝以自己的意念去分辨善惡,并以劍擊之。太子的心中對代表著惡人的樹枝充滿了仇恨,瞬息間拔劍落劍,將樹枝一刀兩斷。看著太子能明辨善惡,并能干凈利落地用手中的寶劍除惡,老法師喜在心里,“太子終于從一個小孩子長成大人了”。
看到這里,會有觀眾不解,老法師分明說剛才那個惡人罪不至死,為什么又要太子“開殺戒”,并見到太子斬斷了代表惡人的樹枝之后,而暗自高興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這便是老法師要教授太子最為關鍵的第三層意思:王就是法,法斷善惡,善惡只存于一維,就是君王的心中。所以即便那個富家惡人罪不至死,甚至哪怕面對的只是一根無所謂善惡的樹枝,為君王者也要心生判斷。
二、太子的善惡觀
老法師認為,善與惡是對立的,且不能并存,為君王者,要善于法斷善惡,王就是法,善惡皆由心生,亦由心斷。而佛家認為,善與惡本就不是對立的二維,所以無所謂并存與不并存,善惡本就處于一維,這一維就是心:善惡皆由心生。但這個“皆由心生”卻與老法師所持的善惡“皆由心生”卻又有著本質的不同,老法師認為:善惡皆由心而生,善惡不能并存,君王必須裁定善惡。而太子悟到的是:善惡皆由心而生,本來沒有善惡,你又為何要去裁定善惡?所以,太子是佛主心頭。
《一維》中那個教太子辨善惡斬樹枝的情節(jié),實是本片中的一處禪機,對于老法師而言,他希望太子能從心智到行為來實踐“善惡不能兩存”,一旦認可了何為善、何為惡,就要當機立決,為君王者不能有半點猶豫,必須殺惡止惡。但太子所悟和老法師期望的并不一樣,他悟到了“善惡乃由心而生”,善惡本來不存在,你認為它是善的,那就是善的,你認為它是惡的,那么哪怕是一根沒有生命的樹枝,它也可以是惡的,這便是佛家所說的“一元”(即“一維”),善惡只存在于存于一維的“心”中。所以,在斬斷了樹枝之后,太子和老法師心理感受卻不一樣,“他只慶幸被利劍劈成兩半的是樹枝,而不是一個活人”。
在原著中,老法師欣喜于太子的聰慧和成長,因為他明辨善惡,劍法已無敵手,但對于太子也存在隱隱擔憂,因為太子太善良,心存憐憫,所以,越接近6年期滿,老法師就心事越重,他從不懷疑太子的劍法和明辨善惡的能力,他只擔心太子的“心”是否已成長為君王的心,能否隨時果斷地為善惡立法。這段原屬于原著《人子》中的敘事在電影中被省略了,而這也使觀眾更難理解影片的結尾。在影片接近尾聲時,老法師和太子結束了6年的游歷回到托托國,在“最后一課”上,老法師意欲舍棄自己生命來點撥太子:作為君王的善惡觀的關鍵是在于“能斷”。老法師和太子立于高臺之上,面對國王和簇擁臺下歡呼太子回歸的萬民,老法師命令太子:“拔劍!”太子拔劍在手,老法師說:“太子,你看我是善,還是惡?”老法師身形一分為二,說“你只有一擊的機會,一擊不中,你自己就要被擊,就要喪生……你看我到底是善,還是惡?”老法師一分為二,就是要教給太子,在君王心中,面對一個事物,一定要分出善惡,即便善惡無從判斷,但是君王可斷,因為君王是從自我的內心立法、以法斷善惡,君王就是法。可惜太子隨法師云游6年,卻因其佛住本心,從而最終沒有成為老法師期望的君王。面對這個朝夕相處,也無所謂善惡的老法師,他為什么要去獨自法斷天下,強分善惡呢?所以,太子棄劍于地,老法師嘆道:“太子,你不宜做國王啊”,然后撿起劍來,殺死了太子。而倒在高臺上的太子打坐成佛,身影隨佛光緩緩升起,并追隨佛光而去。終于,太子沒有修成君王,而是放下了那名為斷善惡、實為殺生靈的屠刀,立地成佛,并受萬民跪拜。
三、船夫的善惡觀
在本片中,還存在一處禪機,那就是“渡河”的情節(jié)。老法師帶著太子一路游歷、揚善除惡,以至于他們所經之處已經沒有了惡。一天,老法師和太子來到一條河邊,上了一條渡船,上船之后,老法師昏昏沉沉睡著了,太子向船夫詢問河對岸的事情,船夫譏笑太子說,“過了河,那邊就是陰間,陰間的事與人間完全相反,陰間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善就是惡、惡就是善,太子你還能分辨善惡,以劍聲張正義嗎?”太子聽后心中一陣刺痛,無言以對。船夫大笑道:“你以為人間已經沒有罪惡了,所以要到河對岸去,看這兩岸,都是一樣的荒野,有什么不同?你要到哪一邊去?我渡你過去!”
在此情境中的船夫秉持的是道家思想,船夫認為,善與惡是相生相克的,有善必有惡,善惡無法分開,不論在陽間,還是在陰間,盡管相反的呈現,但它們都是相互依存的對立,善與惡只是由“無名”而生的“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在的《道德經》里說不要去注重“象”,象有名,卻是由無名來的,由道而生的,無名就是道,道是陰陽相互依存和對立的,物物皆含陰陽,所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善惡亦是如此,善中有惡、惡中有善,殺了惡,善也就不復存在,所以船夫不認為太子所經之處,人間的罪惡就消失了。因此船夫說“陰間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善就是惡、惡就是善”,在船夫看來,陽極為陰、陰極為陽,惡極善生、善極惡生,對于船夫而言,善和惡也是“一維”的,而這一維不是由心而生,而是由太極而生,所以,善惡既不能由心而生、也不會由心而滅。
船夫說完,河流越來越急,船夫跳水而去,老法師也不見了,只剩太子一人留在船上,這時畫面中的船在河心中飛快地打旋兒,就像道家太極圖中的黑白兩極在相互作用和轉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間善惡的互相依存就如這道家的陰陽相依,實乃由一維(太極)而生。
四、《一維》的審美
好的藝術作品需要一個能傳情達意的載體,微電影的載體是具備聲畫寫實功能的屏幕,《一維》卻將屏幕化作宣紙,用水墨畫的方式賦予了《一維》中的故事一個極具東方禪道意蘊的表達空間。
水墨技法與道家思想存在很深的關聯。相傳水墨畫是被后人尊稱“畫圣”的吳道子所開創(chuàng),吳道子深信黃老道學,又名“道玄”。道家認為,黑色是玄色,也是所有人間萬象最原始的精神本質和色彩本質,因為“五色令人目盲”,黑色雖然無色,卻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至黑的墨和至清的水,就如陰陽兩極,搭配而出的濃、淡、干、濕、焦足以再現世間萬物。水墨畫中由無色來悟道,也正是妙門所在。這從形式上有正應了《一維》中的故事內容和所追求的意蘊。老法師帶著太子游歷6年,閱盡世間萬象,實則是為了化繁為簡,讓太子體會“一維”這個簡單的道理。
水墨畫不僅契合“道”的精神,還通“禪”的意蘊。盛唐時期的王維是以禪入畫的始祖,也是“南宗畫”的創(chuàng)始者,而南宗畫精髓便是源于佛教大乘教義又被中國化的宗派——南禪宗。對于士大夫階層來說,禪是一種心靈哲學,參禪入定能代表自身的修為,而因水墨又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寄情的工具,在心靈與藝術相通的感悟下,禪意便開始成為水墨畫中看不見而能感悟的藝術氣蘊,或隱逸、或神聚。王維在《山水決》中提出:“乎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并獨創(chuàng)“破墨”畫法?!兑痪S》微電影中不少畫面便以“破墨”來表現。太子走出深宮,隨法師游歷的過程,導演匠心獨運,其背景的山水采用了破墨的表現方式,當遠山近水掩映滲透,法師和太子行于前景,閑云野鶴不時見于畫中留白處時,此處是“濃破淡”;而當法師與太子行于遠處雪地,近處雪花紛飛時,又轉“淡破濃”。全片17分鐘,觀影過程便似觀看一幅前所未見的在眼前勻速打開的巨型水墨卷軸,雖說禪意不能言說,但如此的意境在濡染了禪宗之藝術精神的水墨畫中相生相映,已使觀眾未悟禪意,先觸禪韻。結語
從2012年開始,優(yōu)酷每年都會推出大師微電影系列,每年四部。《一維》是2013年推出的四部其中之一,以深刻的宗教內涵和水墨風格而被稱道,而同時,也不乏很“難懂”的評價。筆者一介凡夫俗子,試圖基于粗淺閱歷和超越凡俗之心來參禪悟道,對此片進行宗教式的感悟,而成上述文字。沉心觀影、落筆著文,以此表達對微電影《一維》創(chuàng)作人員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