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紅花 劉松濤 劉慧

[摘要] 目的 調查分析肺癌患者中醫體質類型的分布情況,為臨床該類患者的診治提供參考。 方法 采用舌、脈集體議定和分組調查方式,對279例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并與普通人群進行對照。 結果 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主要表現為氣虛質、失瘀質和失調熱質。 結論 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多為實證,在對患者臨床證候進行治療的同時,也應就其病理性體質予以調理,方能充分體現中醫藥在肺癌綜合治療中的優勢效用。
[關鍵詞] 肺癌;中醫體質類型;調查
[中圖分類號] R2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3-58-03
[Abstract] Objective Investig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constitution type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se patients. Methods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constitution types of 279 cases of lung cancer were investigated by tongue,pulse collectively agreed and grouping method 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Results TCM constitution type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was mainly included Qi deficiency,loss of stasis and offset quality thermal mass. Conclusion TCM physical type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is mostly empirical.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ndrome at the same time,it should be conditioned on its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before being fully embodies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 lung cancer.
[Key words] Lung cancer;TCM constitution types;Investigating
肺癌在我國南方較為高發,手術聯合化療是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化療不良反應較多,且較為嚴重,遠期療效也有待進一步提高[1-2]。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研究進展,中醫藥的應用也在肺癌患者的治療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包括提升患者全身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降低化療的相關不良反應等方面[3-4]。雖然,中醫藥在肺癌綜合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如何其參與臨床治療的切入點一直是困擾中醫臨床的難點,本研究特對肺癌患者中醫體質類型進行調查分析,旨在為臨床該類患者的診治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區經病理確診的肺癌患者307例為研究對象,設為研究組調查質量審查中又排除28例,共有279例患者進入調查隊列,男179例,女100例;年齡38~79歲,平均(55.7±11.6)歲。抽取在我區進行體檢的患者30例進行對照,設為對照組,排除有重大疾病患者。
1.2 調查方法
1.2.1 中醫體質分型標準 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參照周小軍提出的“中醫體質證候概念”[5]對研究對象的中醫體質進行分型,包括(1)氣虛質:患者容易疲乏、頭暈、出汗、感冒,脈弱,舌淡。(2)失調寒質:喜溫怕冷,便溏尿清,脈遲,舌淡。(3)失調熱質:煩熱,口干尿黃,大便干結,脈數,舌紅。(4)失調瘀質:身有瘀斑,唇紫,脈澀,舌紫暗。(5)失調濕質:體胖身重,胸悶,口黏苔膩,脈滑。(6)正常體質:胃納佳,睡眠好,耐寒暑,二便調,舌脈正常。
1.2.2 調查前準備 調查組人員由負責腫瘤統計登記的主管護師及中醫主治醫師和中醫副主任醫師組成。主管護師負責聯絡與統計,主治醫師負責中醫體質類型的初步判定,副主任醫師負責審核認定。調查前,應對所有調查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研討,主要統一分型標準等。
1.2.3 質量控制 問卷調查和舌脈評判安排在統一的時間集中進行,而舌脈評判采用集體議定;調查中如兩型兼夾者稱為復合質,例如失調熱質和虛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肺癌患者主要表現為氣虛質、失調瘀質和失調熱質,分別占33.0%、20.8%和16.8%;對照組則多為正常質占7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復合體質分布情況
根據前述復合體質判定標準,由表2可知,本組肺癌患者復合體質所占比例為20.4%(57/279),較之對照組的6.7%(2/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合體質類型主要表現為虛熱7.9%,虛瘀6.8%和虛熱瘀3.6%。
3 討論
部分學者認為,在遺傳、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對于人群或其中的個體來說,經過發育和成熟,機體的整體結構、機能和狀態已經逐漸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特定狀態,這種狀態容易激活其體內的某些致病因子,或容易引發某種病變,這種狀態就稱之為體質[6]。針對患者的病理體質,傳統的中醫藥能對其進行有效的調理和改善,進而達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在對肺癌的疾病本質研究中,結合其病因及發病機制的最新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判斷,肺癌最重要的發病因素,極有可能是遺傳的易感性[7],除此之外,肺癌的另一個重要誘因,還包括了環境中的某些生物及理化因素。由此可知,相比較現有的臨床一般證型,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更接近于反映肺癌的疾病本質,在臨床診療中也更具指導意義。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相對對照組高達76.7%的正常質,氣虛質、失調瘀質和失調熱質都是肺癌患者表現出來的主要體質類型,其占比分別達到了33.0%、20.8%和16.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肺癌患者復合體質的占比為20.4%,也遠高于對照組6.7%的復合體質,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中,肺癌患者復合體質主要表現為虛熱、虛瘀和虛熱瘀,占比分別為7.9%、6.8%和3.6%。其中,虛弱質是肺癌患者表現出來的主要體質類型,最初單純氣虛質占比較大,隨后會逐漸演化為其他復合體質類型。
臨床上,手術治療、化療及中醫藥治療都是治療肺癌的常規療法[8],其中,手術治療因其良好的療效成為肺癌患者的首選治療手段。導致中醫藥治療在肺癌的治療中尚處于輔助和次要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中醫對肺癌的本質認識不夠深入,加上對肺癌的辨證分型尚無統一的臨床標準,而未能充分發揮中醫的療效優勢;(2)由于主攻方向的選擇不同,導致目前對于中醫藥治療癌癥的療效評判標準不一,以及闡釋療效機制存在不足,導致臨床對于中醫治療肺癌的有效性尚未普遍認可。但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臨床可結合相關的全身癥候,并借助現代監測設備(如CT等影像學設備可以對肺癌局部病灶進行觀察),對肺癌患者的臨床證型進行辨別。
目前,隨著對癌癥的研究深入,人們認識到機體局部病灶和整體調控機能相互影響,而癌癥正是因為整體調控機能障礙、局部組織細胞的異常生長而導致,因此可以判斷癌癥是一種全身系統性疾病。所以,除了對惡性腫瘤采取局部手術、放療等方式進行治療外,還應對患者的整體調控系統功能進行修復,而中醫藥在發揮這一方面的效用具有一定的優勢[9]。事實上,也已經有很多中醫藥腫瘤治療研究資料[10]證實,中醫藥主要是通過整體調節機體功能狀態、加強包括各個層面的自穩態等重建機體的防御功能而實現對腫瘤的治療,此外,中醫藥治療能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中、晚期的癌癥患者,癌細胞的快速增殖和擴散,會直接削弱其正氣,在化療期間產生的毒副反應,也會促使其機體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并導致患者的內環境失調、削弱其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促使其合并癥幾率增大,加速死亡[11]。采取中醫藥治療手段,能對辨證地看待患者的整體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從患者全身進行調整,并通過扶正培本等方法,在增加食欲、增強體質、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期方面,患者都有了更好體驗[12]。
由于在腫瘤或者病情發展演變過程中,其病理體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醫藥對這種病理體質能夠進行很好的調節,因此中醫藥應重點關注針對這種病理體質的基礎進行調整。針對肺癌患者進行體質類型調查的結果顯示,虛弱質的初診患者占了絕大多數,且該體質類型是肺癌的重要內部誘因,也是臨床證型演變的基礎,在肺癌化療過程中,利用中醫藥對虛弱病理體質進行調理,針對患者進行扶正培本,能有效降低由此帶來的毒副作用的同時,也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期,從而達到良好的整體療效。
[參考文獻]
[1] 張慧穎,高全立.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新進展[J].中國實用醫刊,2014,14(11):79-82.
[2] 王星星,邵銘心,孫宏偉.伴EGFR-T790M 突變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新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7(1):272-274.
[3] 李秀才.非小細胞肺癌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5):147-148.
[4] 王碩.康艾注射液治療肺癌的研究進展[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4,26(2):136-139.
[5] 周小軍,田道法.中醫體質證候概念[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4(5):331-333.
[6] 匡調元.人體體質學-中醫學個體化診療原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64-165.
[7] 劉笛,樊旼.小細胞肺癌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14,21(8):630-635.
[8] 盧紅陽.非小細胞肺癌輔助靶向治療研究進展[J].腫瘤學雜志,2014,20(1):64-67.
[9] Lee AW,Ng WT,Chan YH,et al.The battle against nasopharyngeal cancer[J].Radiother Oncol,2012,104(3):272-278.
[10] 孫燕.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的體會和展望[J].中國腫瘤,2006,12(8):24-26.
[11] 李斌,楊全軍,郭澄.癌癥惡病質的診斷及藥物治療進展[J].中國腫瘤,2013,22(12):1006-1010.
[12] 劉永軍,楊亞琴.中醫扶正當貫穿惡性腫瘤治療始終[J].中醫臨床研究,2014,24(11):56-57.
(收稿日期:201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