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妍艷
[摘要] 目的 探討凝血四項在肝硬化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為臨床診治肝硬化提供依據。 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96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組,以同期來我院體檢的96例健康者為對照組,監測兩組研究對象的凝血四項,即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對兩組的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和比較。 結果 觀察兩組患者的PT、APTT、TT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FIB含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凝血四項可反映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狀況,可作為診斷肝硬化患者的重要指標,通過檢測患者的凝血四項,可以對其病情作出評估,從而為疾病的干預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凝血四項;診斷;肝硬化
[中圖分類號] R445.1;R57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3-21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 clinical 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application value,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cirrhosis. Methods In 96 cases of liver cirrhosis from 2013 October to 2014 September method in our hospital for the study group, 96 cases in the same period health med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as control group, monitoring of two groups of four blood coagulation indexes, including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thrombin time (TT), fibrinogen (FIB),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PT, APTT, TT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nd the FIB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5). Conclusion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can reflect the coagulation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through the detection of the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and to evaluate its condi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diseases.
[Key words]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Diagnosis; Liver cirrhosis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主要病因是肝細胞變性、壞死、再生,同時廣泛纖維組織增生,逐漸造成肝臟結構不可逆改變。早期可無明顯癥狀,后期主要表現為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晚期常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脾功能亢進、腹水、癌變等疾病。肝臟是許多凝血因子的主要合成場所。通常情況下,當肝細胞受損后,由于凝血因子合成減少,從而造成肝臟凝血功能障礙[1]。因此,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機制存在異常情況。監測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標,可以評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及早確診和治療。其中,凝血四項是一組比較常用的凝血因子的篩選試驗,指的是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2]。本研究選擇96例肝硬化和96例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凝血四項在肝硬化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旨在為肝硬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96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組,男71例,女25例,年齡23~65歲,平均(42.6±5.4)歲;病程1~4年,平均(2.6±0.9)年。選取同期來我院體檢的96例健康者為對照組,男67例,女29例,年齡24~66歲,平均(43.1±5.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方法
當日清晨要求所有研究對象空腹,抽取靜脈血3mL,將采集的血液標本置于專用的抗凝真空管中,以3000r/min的速度離心,時間為10min,然后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監測凝血四項,其試劑、質控物均購自上海太陽生物公司,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來執行。
1.3 觀察指標
經上述方法分析后,分別觀察兩組研究對象的凝血四項,即PT、TT、APTT、FIB。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20.0對本研究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PT、APTT、TT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FIB含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機制
肝臟在機體代謝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凝血因子(Ⅷ因子除外)合成的主要場所。當人體肝臟受到損傷,比如出現肝硬化后,其體內的維生素K的吸收、利用均會發生異常,與此同時,患者體內的蛋白質的合成也會隨之減少等[3-4]。在上述病理改變下,依靠維生素K激活的凝血因子正常合成受到阻礙,血漿中的肝素、類肝素發生蓄積,促使患者的體液長時間處于低凝狀態。如果患者的低凝狀態未得到及時的糾正,其血漿中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活酶時間以及凝血酶時間會相應延長,且體內的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降低,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的傷害[5-6]。
3.2 凝血四項在肝硬化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
據相關研究發現,在肝硬化患者中,其血漿中的PT、TT、APTT、FIB與患者體內的干細胞壞死、凝血因子合成這兩個方面存在一定的關系[7-8]。其中,PT屬于外源性凝血情況監測中一種比較常見的試驗,可客觀反應患者體內的凝血因子Ⅱ、Ⅴ以及Ⅶ、Ⅹ,為患者的病情評估提供一定的參考;TT主要是試驗共同的凝血途徑和具體情況;APTT與PT相對,主要是試驗患者內源性凝血情況,主要針對的凝血因子Ⅷ、Ⅸ以及Ⅺ、Ⅻ的活性;FIB屬于人體急性時相的一種反應蛋白[9-10]。通常情況下,當患者的肝臟長時間受到損傷,且達到一定的異常程度時,其體內的FIB含量就會發生顯著下降。另外,據研究顯示,患者FIB降低程度與凝血功能的異常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據研究顯示,通過檢測凝血四項,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出肝病病癥的輕重程度[11-12],從而為臨床干預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
從本研究來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活酶時間以及凝血酶時間較健康體檢者明顯延長(P<0.05),且體內的纖維蛋白原含量顯著低于健康體檢者(P<0.05),提示凝血四項在肝硬化患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好壞[13-14]。
綜上所述,凝血四項可作為診斷肝硬化患者的重要指標,通過檢測其凝血四項,可以反映其病情,從而在臨床診治肝硬化時,為疾病的干預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晉,杜秀芳.血凝四項在肝硬化患者診治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21(10):564-565.
[2] 盧正秋,張靖凱.凝血四項檢測對于肝硬化患者的臨床意義[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16(6):207-208.
[3] 黃戩,施燁敏,黃常水.ICG試驗對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評估的價值[J].哈爾濱醫藥,2012,32(2):112-113.
[4] 王曉燕.血清標志物聯合測定診斷肝硬化的應用[J].廣州醫藥,2002,33(5):46-47.
[5] 吳秀繼,唐愛國,鄧碧蘭.凝血四項及AT-Ⅲ、D-二聚體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6):755-756.
[6] 鄧芝云,張艷,肖娜娜,等.凝血四項與D-二聚體檢測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臨床觀察分析[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3,34(6):519-520.
[7] 汪鎏漪.血凝及纖溶指標的改變對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評估、治療及預后的臨床意義[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14):249-249.
[8] 農寶安,許進福.血漿D-二聚體與凝血四項聯合檢測對肝硬化患者的臨床意義[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34(2):192-194.
[9] 谷峰,陳賓,向榮.肝臟疾病患者血清酶活性與凝血四項的變化規律及輔助診斷價值研究[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1,18(4):230-232.
[10] 劉翔寧.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項變化與Child-Pugh分級關系[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4):57.
[11] 王東霞,張衛群,張菁菁.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與凝血指標檢測結果的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4):31-32.
[12] 李思念,陳軍.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項指標檢測分析[J].海南醫學,2008,19(6):129-130.
[13] 郝建軍,姜方毅.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四項指標及血小板測定的臨床意義[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8,10(1):56-57.
[14] 黎雪英,鄧麗花,曹龍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參數和凝血四項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7):31-33.
(收稿日期:2015-04-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