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復載
我對淮劇不是很熟悉,“文化大革命”以前我看過,“文化大革命”以后我沒有看過,包括《金龍與蜉蝣》也沒有機會看。由于不了解,以前我認為淮劇和一些地方劇種一樣,音樂主要是曲牌體的。直到淮劇60年慶典的時候,淮劇團請我為梁偉平主演的《西楚霸王》配器,我才認識到,淮劇的音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板腔體。它的音樂表現力既有清新的鄉土氣息,也有粗狂奔放的陽剛氣息。這樣為淮劇表現的題材敞開了大門。既能表現現代的平民生活,也能表現歷史的傳奇演義。
我認為一個劇種的成熟標志和有沒有發展的可能,最重要的是看它的音樂。從藝術上看,戲曲的本質就是戲曲音樂的本質。中國各類戲曲劇種之間的區別是建立在該劇種的語言和以此形成的獨特的唱腔音樂上。如果該劇種的音樂有自身很強的特色,而這特色又能為各種不同的題材帶來體現的可能性,那么這個劇種的存在和發展就有意義和可能。
振興淮劇有很多方面。我覺得重視淮劇音樂的繼承和發展是一個重要方面。也許是最重要的方面。當年的現代京劇改革最有成就的是京劇唱腔的革新。其中優秀的唱段目前還為大眾所傳唱,經久不息,京劇音樂改革者發揮了很大作用。也許劇中的情節人們記憶不那么清晰,甚至對劇中傳達的思想不能茍同,但對唱腔的記憶是那么深入腦海,這就是音樂可以離開概念所具有的靈魂力量。當然不光現代京劇是這樣,其他劇種,越劇、滬劇、昆曲等等劇種都是這樣。從一定程度上說,因為有這些膾炙人口的唱段存在,這些劇種才得以存在。這里我不是貶低劇本和唱詞的重要性。優秀的劇本,精彩的唱詞是一部好戲的基礎,也是讓好的唱腔得以發揮的平臺。但沒有好的唱腔、革新的唱腔,它們的光彩就會淹沒在平庸中。只有好的唱腔才能讓它們插上翅膀在人們的頭腦中飛翔。如果我們從這點出發來思考一下淮劇的振新,我想有兩個方面可以作為。
首先,在保留淮劇經典劇目的基礎上,繼續加工整理其唱腔。先選出一兩出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在音樂總體上下功夫,主要在唱段上下工夫。戲曲的音樂總體結構是隨著劇本的結構而定的,處理得好相得益彰,處理不好音樂就會限于被動而平庸。我主張音樂包括唱腔一定要主動地發揮劇種自身的藝術魅力。就像《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的音樂段落一樣。在唱腔的設計上也要如此。在原有的腔式基礎上敢于突破,借鑒其他戲曲,民歌,甚至現代音樂元素,融化在自己的唱腔中,既保留傳統又有新意,這是必須做的。至于樂隊部分,首先要認識到它是音樂總體結構的一個重要部分,不是可以這樣,可以那樣的伴奏形式。在戲曲中,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現代京劇在當時的條件下,用管弦樂隊和三大件,打擊樂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是個好方法。它的缺點是人員龐大而不經濟。這方面現在可以用電聲樂器來模仿真樂器有很好的效果。這不光為國外音樂劇的實踐所證實,也為上海越劇院近年來在新戲《玉卿嫂》《韓非子》中的成功運用所證實。如果再加上其他方面的精進,傳統優秀劇目就會在一個新的臺階上發出嶄新的光芒。
如果以上的想法是建立在改良的前提上保留經典,那么我的第二個建議的步子要邁得大一些。就是在淮劇的曲牌體音樂的基礎上,制作結構如音樂劇一樣的“現代淮劇”新戲。這是從新時期觀眾的要求出發的。淮劇音樂很大一部分是由江蘇民歌而來。這些民歌素材是最容易進行現代流行音樂的改造的。而這正是創造帶有音樂劇意味的新淮劇的核心因素,因而也為表現現代人生活題材帶來可能,特別符合年輕人審美口味。一個劇種發展的前提是永遠有新的觀眾。國外音樂劇興盛關鍵在于永遠有年輕觀眾。我覺得淮劇在發展的道路上一定要考慮這個問題。我們的目光一定要朝遠,向下,這是事業發展的關鍵。建議劇團可以加快嘗試的步伐,選好劇本,在理念上向音樂劇的形式靠攏。在音樂上把民歌的元素和現代音樂緊密結合,創作出既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藝術元素又有現代的國際審美趣味的新淮劇來。
以上兩方面的工作,我有一個比喻,第一種工作如同我們站在淮劇傳統音樂的立場上,伸出雙臂吸收其他音樂,融化在其本體中。第二種我們的立場可能要偏向一點音樂劇。從音樂劇音樂的視點出發,伸出雙臂把淮劇音樂中的可用元素,特別是民歌元素作為音樂的表層融入新淮劇的音樂創作中。無論其中哪個方面,我都把音樂放在突出的位子。原因是我把包括淮劇在內的戲曲放在一個國際音樂戲劇的大平臺上來考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戲曲一定要在對音樂的認識上有所提高。重視音樂人才在戲曲中的作用,這樣才能讓作為我們民族特有的音樂戲劇——戲曲得以生存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