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曾是淄博某中學教師的劉云志調到當地文化旅游局工作,負責“齊文化”研究與文化產業開發。在工作中,他開始接觸現當代中國書畫,接觸書畫收藏和書畫市場。自此,劉云志開始收藏書畫作品,也成為多位當代書畫名家的代理人,并經歷了中國書畫市場繁榮過程。
這十余年間,攝影是他的愛好,卻非事業的一部分。
2014年5月1日,隸屬于淄博市齊都文化城9號館的云志藝術館開館,以書畫收藏為主業的藝術館卻以“當代中國著名攝影藝術家風光攝影精品展”揭開面紗,讓書畫界的劉云志成為攝影界的劉云志,也讓本以研究和展示當代中國畫作品為主的藝術館成為山東最重要的民營攝影藝術館之一。
風光攝影展舉辦后,云志藝術館收藏了18位參展攝影名家的全部展出作品,大踏步地邁入攝影收藏領域。中國攝影家協會自然生態攝影委員會委員、淄博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劉云志也成為了山東攝影收藏的代表人物。
從攝影愛好到攝影收藏
對于很多收藏家來說,愛好是投入的源動力。
大學時代,劉云志自己就有個海鷗相機,喜歡拍照片,后來由于工作關系,攝影并沒有成為他生活中的主旋律。2007年,已在北京“下海”7年的他擁有了穩定的事業,開始計劃著“重拾”攝影,投入更多的時間在這個“愛好”上,用他自己的話說,“開始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生活的本真和價值。”
此后,劉云志每年大約有一半時間花在與攝影有關的事情上,旅行、拍照,體驗攝影這項難以言喻的工作,“北極去過6趟,西藏每年都去”。
但是,劉云志并沒有滿足于做一個燃燒熱情的純粹發燒友。2007底,中國攝影家協會北京攝影函授學院首次舉辦一對一導師制的攝影培訓班,他第一個報了名,跟隨風光攝影家于云天學習攝影。也是這個時候,劉云志第一次收藏攝影作品,買了老師的5幅風光攝影作品。這些作品都是限量10版,其中最貴的一幅長城題材照片價格2萬8千元。接著,收藏攝影作品也成了劉云志采風之外的攝影愛好,每年都會買幾張,還參加過攝影著作權協會組織的攝影拍賣活動。
“每年收藏幾張。但那幾年也沒地兒放,所以并沒有算是收藏家吧,只是喜歡。正式的收藏是從有了藝術館之后,有了平臺和空間,自己又喜歡攝影,收藏也就成順理成章的事。”
云志藝術館落成后,雖說主業并不是攝影,劉云志卻希望藝術館與攝影有關。因此,策劃開幕展時,他自費邀請18位風光攝影家,以每人10~15幅的體量舉辦攝影展,每張照片制作2份,一份用來展出,一份以收藏級別印放,請攝影家簽名后留下,成為藝術館永久藏品。
這也成為了一種模式。在藝術館開幕一周年后的2015年5月1日,劉云志以“鳥”為主題,邀請了8位攝影家,再加上自己拍攝的同題材作品,再次舉辦群體攝影展,并收藏全部邀請作品。
但是,云志藝術館的攝影收藏沒有走“畫廊—藝博會”的“藝術投資”路線,收藏的作品也更接地氣,比如在“《鳥》自然生態攝影展”展出時,家長們周末帶著孩子參觀,借著影像了解各類鳥的形貌特征和生活習性,實際上具備了“科普”作用。
收藏物有所值的老照片
就在云志藝術館首展風光作品之后,劉云志的攝影收藏中多了一個類別——老照片。
“在收藏攝影作品之后,我也在想能夠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攝影收藏。希望我的部分藏品能反映時代特征。”
于是,劉云志開始關注老照片收藏市場。在過去的一年里,他參加華辰拍賣組織的全部影像拍賣會,并成為華辰影像拍賣的“大買家”,在2015年7月舉辦的一次小型拍賣中,劉云志一次便購得46件拍品。
“或許以后會有藏家主要以老照片牟利吧,但是現在買老照片的人,有些是出于愛好,有些是作為研究資料,出于投資,甚至投機的,恐怕很少。”
初涉老照片市場,劉云志主要以收反映山東省歷史文化的老照片為主,希望自己的藝術館能為研究整理和保存山東文化“做點事情”。每購得一批老照片,他便將自己整理研究的老照片和相關信息分享在藝術館的網站上,這也成為劉云志的一大樂趣。
“在整理老照片的過程中,自己還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匡正了一些史實。比如,我有一張原淄博鐵路醫院(建于1904年)的老照片,我在網上查是日本人建的,但放到網上后,人家馬上就告訴我,一看就不對,這個建筑是德國人建的。再比如,通過老照片,我了解到1937年時,青島市就成立了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還有些老建筑的老照片也能幫助更多人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
“可能與經濟環境不好有關吧,老照片價格都比較低。像7月初的拍賣,好多拍品都是無底價的,但有很多照片品質品相都挺好,物有所值。比如一次拍賣中《民族畫報》社的一批照片和底片,包括110張照片和770張底片,整理得很好,只要5000塊錢。”
其實,有了藝術館作為依托后,不論是山東題材的老照片,還是其他地方的老照片,在劉云志的理解中都是“物有所值”或者“物超所值”。一方面,源于自己“下海”前長期從事文化教育相關工作,對老照片進行整理和考證研究,可以切實地為當地文化做貢獻;另一方面,在研究整理的基礎上,老照片的復制版可以作為文化衍生品出售,不僅能夠讓大家欣賞,也能夠豐富藝術館的經營內容。
期待現當代攝影作品的“大眾化”
作為已涉足藝術收藏領域20余年的資深人士,劉云志在談到攝影收藏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會與書畫收藏相比較,從而表達著自己對收藏和收藏市場的理解與態度。他認為,攝影收藏中必定會有高端小眾的市場,一些作品能夠賣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人民幣并非不正常,但是,這樣的作品和這樣的價格不具有普遍意義。而且,僅靠當代藝術市場中的少數作品,攝影交易和收藏便不會繁榮與發展。
“如今,攝影收藏還沒有進入大發展的局面。”劉云志這樣看待當下的攝影收藏,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攝影作品市場老百姓接受不了,大部分攝影家也還不知道怎么賣照片,市場上流通的作品太少。
“現在很多攝影家或業內人士會對比書畫市場和攝影收藏,或者對比個別賣家定價很高的照片來理解攝影收藏,都是有問題的。”劉云志說。
首先,作為藝術品,千年以前便有書畫收藏,不論是個人愛好,還是純粹當作投資工具,都是社會認可的。“雖然現在很多成名的書畫家身價飛漲,但這是經過長期市場培育期的,名聲是靠作品積累起來的。”
其次,從國外攝影交易市場情況來看,大多數攝影作品的價格也是社會民眾能夠承受,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我去過很多歐洲國家的攝影畫廊,即使收藏級別印制、大尺寸的照片,折合人民幣幾千塊錢的照片還是非常多,相比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并不算奢侈品,大家買照片回去可以掛在家里。反觀國內,這樣的攝影作品很少。”
采訪中,劉云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齊白石一生畫了那么多畫,很長時間是靠賣畫為生,因此市場上他的畫作并不少。某種程度上,齊白石的名聲在不斷賣畫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他的畫是大眾認可的。如果某個人只聽說很有名,卻不見作品,即使有價,有價無市,慢慢大家就不知道他了。”因此,他認為攝影收藏或者攝影交易需要“大眾化”,而不是只盯著藝術市場。
“如果有一天大眾能花2000塊錢在房間里掛上名家簽名限量版照片,攝影作品市場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