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芳
一、未成年人主觀特點
1.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識薄弱
首先是由于未成年人正處于發育成長時期,無論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其人生觀和世界觀正處于逐漸形成階段,故在此期間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強,自控能力弱,情緒易走向偏激,易產生逆反心理,易盲目崇拜,其思想和行為常帶有片面性、盲目性和一觸即發且不計后果的特點。其次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群體文化素質低,認知鑒別能力差——文盲加法盲。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文化結構偏低,小學、初中一年級以下的居多,有的幾近于文盲,由于文化水平低,勢必影響他們的觀察力、判斷力、極易被不法之徒威逼利誘,誤入歧途有的未成年人參與殺人、搶劫、盜竊等犯罪被捕獲在接受公安人員訊問后竟然說:“我該說的都說了該讓我回家了吧?”文盲加法盲,由此可見一斑。由于他們知識水平的局限和社會經驗不足,認識問題偏重于直觀和感性,理性判斷能力差,因而遇事易沖動,行為缺乏自制力,從而導致犯罪,這是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主觀原因。
2.缺乏正確的人生觀,是非不明,榮辱不分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沒有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脫離實際,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甚至鋌而走險,誤入歧途,往往是那些沒有遠大的理想,缺乏奮斗目標,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缺少修養,不懂得自尊自愛,思想品德差,學業成績落后的雙差生。他們不求上進,一味追求吃喝玩樂,沒有心思學習,從厭學發展到逃學,再發展到棄學,過早步入社會,在不良因素誘惑下,走上歧途。
3.交友不慎
現代青少年追求時尚,喜歡結交朋友,尤其是現代傳媒發達,交友方式多樣,他們交際廣泛,既有小朋友,又有成年朋友;既有在校生,又有社會青年;既有遵紀守法的好朋友,又有壞朋友,一旦交上壞朋友,就容易受其不良影響,甚至同流合污,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未成年人預防犯罪對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社會問題,其產生的原因如上所述是多方面的,可以說是一種社會“綜合癥”。我們更應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進行綜合治理。針對上述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我們認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自身預防
未成年人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這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2.家庭預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從家庭抓起。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子女樹好榜樣。其次,家長要與子女多溝通,建立起與自己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的柔情關系。再次,要加強家長與學校的溝通。
此外,由于家長的文化水平、認識能力、法律和道德意識以及教育的方法都存在著差別,絕大多數家庭教育具有片面性,致使“溺愛型”教育、“苛求成才型”教育占多數。因此,提高家庭教育質量,使之成為預防犯罪的重要一環,開辦家長學校、家庭教育培訓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級群團組織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家長家庭教育的培訓和指導,對家長進行教育子女注意事項的教育,提高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理性能力。
3.學校預防
一是堅持正面教育原則,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除課堂上注重法制教育滲透外,可組織開展未成年人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如組織參觀展覽,觀看預防未成年犯罪錄像,模擬法庭,編演普法、學法、用法的文藝節目,召開主題班會等,幫助青少年樹立遵紀守法觀念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在校園中積極營造師生間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使青少年生活在一個勤奮、求真、團結、友愛、正直,人格受尊重,正義得扶持,非正義被排斥的校園環境里,并努力啟蒙和鞏固他們人性中最美好的同情心,自尊心和愛心。
二是突出重點,狠抓后進生轉化。后進生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心。對于后進生的教育要堅持克服“甩包袱”思想,從“管”字出發,“教”字入手,在“幫”字上下功夫。教育評價后進生,要注意挖掘亮點,消除盲點,尋找焦點,杜絕諷刺挖苦。要加強個別教育,對問題少年要時時敲響警鐘,通過耐心仔細的談心談話,潛移默化地感化他們。開展“結對幫教”活動,讓學習成績差的后進生與成績好的學生結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與班主任、校外輔導員結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學生與司法干警、法制副校長結對等,以便切實幫助后進生轉化、進步。
三是完善學校法制教育機制,使其發揮作用。可針對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結合典型案件,編寫專門教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枯燥的法律條文變成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使學生從中學到自我保護技能,得到有益的啟迪和警示。同時,要規定法制教育課必須成為一門必修課程。
4.社會預防
第一,要加強文化市場、娛樂場所管理,消除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不良文化和社會丑陋現象,凈化社會環境。當前要開展“遠離網吧”主題活動,重點打擊非法經營“網吧”及非法出版、出售書刊等行為,重點清理整頓和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要形成全方位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體系,政府必須加大執法力度,禁止所有店鋪向未成年人售煙、售酒;禁止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容留未成年人;禁止影、劇院上映未成年人不宜的節目而容許未成年人入場。
第二,要抓青少年活動場所建設,為他們提供更多健康、積極向上的活動空間,讓青少年課余和假期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知識可學。
第三,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還要落實“三抓”。一是常抓。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常抓不懈。二是早抓。要從兒童期就開始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走上健康向上的成長道路,用好的、美的、正確的東西占領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一點一滴小事影響他們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三是抓早。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發生;對未成年人已發生的不良行為要及時制止。
第四,政府要加大投入,設置專門機構、人員、資金,對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物質保障。一是設置專門機構和專兼職人員,招募志愿者參加此工作;二是所需經費應納入地方財政支出年度預算;三是建立責任制,規定各職能部門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本地區教育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控制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落實情況。
第五,建立社區青少年行為檔案。居委會或村委會應對轄區內的未成年人進行一次普查。一是可以引導社會和家庭對未成年人的關心;二是可以了解未成年人各自的愛好、習慣和需要,以便給予幫助;三是可以根據未成年人的學歷情況,為他們創造接受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四是可以及時發現少數未成年人違法違紀苗頭,適時進行矯治和重點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