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貞敏
開展教學成果獎勵活動,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我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省的重要體現。
我省自1997年12月頒布首屆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以來,歷經8屆,累計評出433項獲獎成果。這些獲獎成果集中展現了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及其研究,加強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成就,代表了我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及其研究的最高水平。
2014年初,教育部啟動第一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這是對基礎教育教學的地位和作用認識的重大轉變或者說是應有的回歸,對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提高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科學化水平來說,無疑是注入了強勁的動力。我省獲得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1項,綜合排名列全國第五位,充分表明獲獎的集體和個人既是我省基礎教育領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拓荒者”,也是激勵未來我省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培育和組織申報的“示范者”。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應該說我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較為顯著,綜合實力較強。但我們未有項目獲得特等獎和一等獎,高水平獲獎成果與江蘇、北京、浙江、上海等省(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這說明我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我省基礎教育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的培育和宣傳推廣工作,需要把握好基本要求。
(一)甘于奉獻,立足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教師職業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社會評價,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高尚品格默默奉獻于教育事業,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培養合格人才。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項對學生心靈塑造、精神培養、道德熏陶、智慧開發、能力增長的偉大工程,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培養人的真、善、美,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健康成長成才。教育領域的所有改革,教學領域的所有探索,學校的所有研究與實踐,都必須牢牢堅持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而優秀教學成果的打造,浮躁不得,必須甘于長期奉獻,必須緊扣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從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相結合上不懈努力。
(二)高瞻遠矚,立足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前沿。教育活動既是社會系統運行的重要驅動力量,同時也受社會系統變革的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等,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對人的本質和成長成才規律認識的加深,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學思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也在不斷更新和變化。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及其研究活動,要善于審時度勢,把握前沿性問題,追蹤和研究省內外、國內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最新狀態、最新問題、最新理念、最新模式。具體到基礎教育學校教學改革發展工作和教學成果獎的培育與打造,一定要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緊緊把握國家關于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緊緊聚焦我省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這個宏偉目標,充分理解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的目的、標準、規范,以此為引導,貫徹落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理念,注重教育教學優質化、多樣化、特色化改革發展,著力建立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培養模式,既有理論建樹,又有體制機制創新,還有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實踐模型。
(三)腳踏實地,立足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現實問題。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宗旨是促進人全面而有個性地健康成長成才。一切教育教學研究的邏輯基點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現實問題。沒有問題的教育教學研究,不解決現實教育教學問題的研究,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的。因此,教學成果的探索和積累,要充分建立在現實問題基礎上。
素質教育實施多年,步步深入,碩果累累。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一些“老大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有效的解決,這有待我們深入研究和探索。比如中小學生課業“減負”問題、“擇校熱”問題、課程教材改革問題、綜合素質培養和評價問題、教育公平與因材施教問題、教育教學活動拓展與學校及教師責任問題,等等。不能因為是“老大難”問題,我們就躲之避之、置之不理,而應是越困難就越要去尋求解決之道,這樣就越能顯示我們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意義和重要價值。基礎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更有切膚之痛,在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及其研究和教學成果獎的培育與打造中,應迎難而上,以改革為方向,以問題為導向,系統性謀劃,用我們的勇氣和智慧、用團隊的力量去尋求破解有關難題之道,為黨和國家分憂,為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助力,為孩子發展和家庭向上造福。這是我們的責任、使命,也是我們的光榮。
(四)勇于開拓,立足教育教學成果原創性。創新是國家繁榮、民族昌盛的核心動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源泉。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及創新型區域,基礎在教育創新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基礎教育工作者理應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教育教學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加大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教學方式、評價辦法等的改革創新力度,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貴在創新。我們的責任是尊重科學、遵循規律,注重獨創性、開拓性,研究新問題,提出新思路,創造新方法,發表新觀點,產生新成效……不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導致“虛假研究”“虛假成果”,造成研究資源浪費。我省處于改革開放前沿,有著良好的創新傳統和創新品格。基礎教育教學活動和優秀教學成果培育要與此相匹配。為此,要著重突出原創性,敢于挑戰全國及全省共同面對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善于發現別人未發現的問題,勇于提出別人未提出或不敢提出的新觀點、新路徑、新方法,形成具創新性、科學性和可復制、可推廣的優秀成果 。
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的培育、打造、宣傳、推廣,對我省基礎教育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特色凝練具有重大意義,是基礎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和所有幼教機構、中小學、有關高校高度重視,在現有基礎上認清形勢、明確責任,振奮精神、勇于創新,大膽探索、再創佳績。
(一)提高認識、承擔責任。國家《教學成果獎勵條例》規定:國家教學成果獎和國家科技成果獎一樣,同為國家級獎勵。《廣東省教學成果獎勵辦法》也明確規定:教學成果獎與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同等對待。因此,榮獲教學成果獎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表明獲獎的優秀教學成果在理論和實踐上是科學可行的,是得到政府高度認可的。開展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活動,對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教師、尊重創造,充分調動和發揮基礎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為廣大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健康成長成才奠基具有戰略性意義和影響。因此,更加重視培育和宣傳推廣優秀教學成果,努力做好教學成果獎有關工作,各有關方面都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二)注重推廣、擴大效益。我省開展教學成果獎評審以來所積累的430多項優秀成果,涉及教學理論、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課程改革、教材建設、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充分反映了基礎教育教學規律,具有獨創性、新穎性、實用性,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對實現教育培養目標,具有顯著推動作用。對于歷屆獲獎成果,絕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充分發揮它們的示范、輻射、帶動、引領作用,最大限度地擴大其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促進全體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良好效益。比如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創新教育理論 引領教育實踐——廣東省2014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暨廣東省第八屆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集萃》這本書,是近年來我省優秀教學成果之集大成者,很值得宣傳推廣,充分發揮作用。
(三)加強培育、勇創輝煌。一項優秀的教學成果最終能夠脫穎而出,往往離不開來自各方面的關心和幫助,往往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教師、教研員在研究探索的全過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從多個方面、以多種形式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作為教研部門和學校,要為教師、教研員培育優秀教學成果營造寬松的環境,提出正確的方向指引,組織協同創新;作為教師、教研員,既要把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和基本路徑方法,又要尊重科學、遵循規律,耐得住長時間的煎熬,敬業、樂業、專業,使成果富有科學性、專業性、創新性、示范性。這需要制定教育科研及優秀教學成果培育中長期規劃及年度工作計劃,切實在教育科研及教學成果的培育、“孵化”、申報等方面下足工夫。
(四)虛心學習、后來居上。在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中,我省有31個項目獲獎,算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與我們作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經濟大省的地位不匹配。我省要迎頭趕上,應該虛心學習先進省(市)的經驗,認清自己的差距及原因。省內各市相比,廣州、深圳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其他市,也有做得很好的如佛山市、東莞市等,也有成績一般的,還有落后甚至根本就不重視的。這需要深刻反思本地區本單位這幾年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及其研究工作,切實端正態度、認清差距,學習先進、奮勇爭先。
(五)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培育、孵化優秀教學成果,應該有更廣的視野、更深的思考、更長的眼光、更大的志向,將其上升到深化課程、教材、教學、評價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成才奠基的高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一再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的堅強意志,被置于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我們應該志存高遠,同時腳踏實地地做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立德樹人的弄潮兒、排頭兵和領頭羊,自覺地將個人的教育理想、學術旨趣、發展方向與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融合在一起,將個人的聰明才智與團隊的協同創新結合起來,在尊重科學、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形成科學的、具創新性的、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有廣泛而深遠影響的優秀成果。
只要再接再厲,認真扎實地做好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的培育、申報、評審、交流、推廣等各項工作,全力開展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及其研究工作,就能為推進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和形成更多廣東特色、廣東風格、廣東氣派的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本文作者系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