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寧
“校長負責制”在學校管理和校級領導管理體制中的認同性,在教育理論界爭論了幾十年之后的今天,基本上已塵埃落定,難有弦外之音了。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逐步擴大,尤其是一些地方航空母艦式、組團式規模學校的出現,使得中小學校中層干部管理體制的某些深層次問題突顯出來。傳統的中小學中層管理體制是校長負責制下的“德育處(科)、教導處(科)、總務處(科)、實訓處(科,中等職業學校獨設)”分工協作負責制。 一個部門管理一條線,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同時又相互協作。這種體制在學校規模較小的時候,運作是經濟高效的。但是,在學校規模發展到一定層次以后,這種體制就顯得力不從心、瞻前不顧尾了,實踐過程中,往往是“鍋碗瓢盆、相互纏繞、不可開交”。目前,在中小學實踐中,有以下幾種應對方法,試述如下。
第一,年級主任負責制。
規模較大的學校每個年級設一個年級主任、若干個年級副主任。年級主任相當于年級主管,統管整個年級的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德育管理、后勤總務管理等等。年級主任在年級里是“最高首長”,包括教師的平時待遇、教學績效等都由年級主任主導評定。有的學校年級主任的實際權力在分管副校長之上。這種管理體制的優點是權力相對集中,對整個年級的規劃建設非常有利,容易形成團隊合作。由于對年級主任賦予較高的自主管理權,極大地調動了中層干部大膽主動開展工作的積極性。缺點是各年級管理相對封閉,年級之間容易出現扯皮、相互推諉,有些地方出現管理真空。同時因年級之間存在競爭,相互協作往往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第二,副校長分級負責制。
這種體制在中學比較常見。副校長分派到每個年級作駐級領導,實行分級包干制。每個年級由分管副校長牽頭,組成年級行政班子,統籌規劃年級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和后勤服務等。這種體制因有校級領導主持年級工作,加強了學校對年級工作的宏觀性指導,能較好地保證學校的大政方針在年級得到貫徹落實。有校級領導的帶領,提升了對年級教師管理的號召力,增強了年級內部的凝聚力。缺點是校級領導的下沉,消弱了校級領導班子對學校整體發展的研究和思考,校級領導過多地糾纏于年級部門利益,缺少對學校宏觀整體利益的平衡和協調。
第三,各部門管理下年級主任負責制。
學校仍然保留傳統的德育處(科)、教導處(科)、總務處(科)、實訓處(科,中等職業學校獨設)等部門管理體制。每個年級在各部門統一管理下,分設一名年級主任、一名年級副主任。由年級主任主管全面(或單管教學),年級副主任分管德育工作或教學工作。各年級組在各中層管理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這種體制保留了傳統的“分工負責、分塊管理”的特色,德育、教學、總務、實訓等管理線路清晰,各有側重。缺點是部門負擔加重(需對各個年級統管),年級主任(副主任)缺乏主動和積極性,被動地跟隨各部門或按照各部門的指示行事,工作沒有開創性,挫傷了年級組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以上三種管理模式各有優勢,也各有缺陷。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重建學校管理制度,強調以人為本,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機制、民主科學的教學管理機制、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考評機制等等。學校管理體制建設,必須適應新課改形勢的要求,適應個性化學校建設的要求,激活學校中層干部管理使用機制,形成中層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良性循環的管理機制。這是提高學校科學化、民主化管理水平的必然選擇。
為了增強管理人員的責任感,使中層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自覺找準位置,避免出現“錯位”“越位”“不到位”的現象,確保學校各項工作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聲,有的學校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中層管理體制。雖然效果還有待實踐檢驗,但是這種開拓創新的思維、敢于實踐的嘗試,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
第一,中層管理機構設置“課程部、資源部、學生部”等,代替傳統的部門設置模式。
1.“課程部”,全稱“課程教學研究部”,負責教學常規管理、教育科研、學校課程開發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評價改革。 “課程部”下設“教學常規管理中心”“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學校課程開發建設中心”“教育教學評價中心”,以上崗位各設中心主任一人。課程部的職能遠遠超出傳統的“教導處”,它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增加了教師專業成長、對教師的發展性評價、學校課程開發建設等職能,以教師的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本的理念得到了體現。
2.“資源部”,全稱“學校資源管理開發部”,負責學校教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包括:校產和設施的管理、維護及物資的開發利用;電教器材、微機室、電教室、理化生儀器及實驗室、圖書室等安全管理和開發利用;餐廳采購、衛生、服務管理;對于后勤服務人員、生活教師的培訓、考核。尤其把社區環境、學校文化、師生隊伍作為教育資源,進行研究開發,為教學服務。“資源部”下設“后勤管理與資源開發中心”“實驗與信息技術中心”“餐廳管理服務中心”,以上崗位各設中心主任一人。“資源部”的創設是對后勤管理與服務工作認識上的升華。
3.“學生部”,全稱“學生養成教育部”,負責學生思想教育和學生社團工作。包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團隊活動的開展、班團干部培訓、家長學校等等。“學生部”下設“德育中心”“學生常規管理中心”,以上崗位各設中心主任一人。這種管理體制解決了在傳統管理體制下,教導處、德育處對于學生德育、常規管理、學生活動等工作誰也管誰也不管,職能既存在交叉,又存在空檔的現象,使各項工作落實到具體的管理機構和個人。
第二,中層管理體制以“專業實訓部、基礎教育部、社會培訓部”三駕馬車聯合啟動。這種管理方式適用于中等職業學校。
1.“專業實訓部”專門負責專業理論、專業實操的教育教學和實訓設備管理;主管專業課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的教學業務培訓、教師業績考核;制定專業教學大綱和實訓教學大綱,統籌安排學生專業實訓和技能考核。專業實訓部是學校的重點建設部門,設部長一名,副部長若干名。
2.“基礎教育部”負責文化課教育教學、學生思想教育、學生社團活動和教師師德建設。這是學校的核心管理部門。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由這個部門統管。學校的校風建設、學風建設及德育團隊建設需要這個部門來組織發動。該部設部長一名,副部長若干名。
第三,“社會培訓部”面向社區、公司和廠企,專門負責開展成人社會培訓和勞動力崗前實訓。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聲譽往往只能通過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得到體現,而社會培訓是中職學校的一扇窗口,是傳遞學校辦學水平的一幅廣告。大多數中職學校都把該部門作為學校的關鍵部門來抓,設部長一名,副部長若干。
“專業實訓部、基礎教育部、社會培訓部”的設置充分結合了中職學校的辦學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以上是一些學校在中層管理體制改革中所作的一些大膽而有益的嘗試,效果還有待于實踐檢驗。總之,不管采取何種改革方式,能否促進學校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辦學的潛能,應該成為檢驗一切改革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