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偉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著力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努力在探究活動過程中促進學生多種心理機能和學習綜合性智能的發展。
一 、統籌把握教材,科學設計探究活動方案
教材的每一節內容通常是按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或學生認知規律來編寫的。如中學化學元素化合物的內容編寫,通常按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物質用途(制法)的順序編寫,其優點是比較利于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其缺點是不太適合學生開展課堂探究性活動。因此,我們可以在課程標準允許的范圍內,大膽進行處理,包括學習內容順序的調整、學習內容的取舍等。比如在《苯》一節的教學中,我打破教材的編寫順序,先設計一道習題,讓學生計算出苯的分子式,然后由分子式的不飽和度進行假設,猜想苯的可能結構,并由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驗證。從教學效果看,不僅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對知識的脈絡也非常清楚,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得到激發。
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營造探究活動氛圍
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中,特別是活動的引入,教師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知識,提高學生探究興趣。
在高中化學教材中與生活聯系緊密的知識素材有:(1)環境保護,如:酸雨、汽車尾氣、食品檢驗、水質分析、土壤改良、溫室效應、金屬腐蝕與防護、三廢利用等。(2)工農業生產,如:食品工程、醫藥衛生、農藥化肥、冶金、石油、煤、化工、新能源、新技術的開發利用等。
2. 充分利用趣味性化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HCl的性質時,先做漂亮的噴泉實驗;在《鈉》的學習中,可增設在滴有酚酞試液的水中投入鈉的實驗;在《鈉的化合物》中學習到過氧化鈉時,可利用魔術引入情景。看到有趣的實驗現象,學生的探究動機油然而生。
三、發揮化學實驗核心作用,增強探究活動科學性
化學實驗可以展示化學事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運用在化學探究活動中起到證實個人猜想、檢驗事實的作用。由于這個過程與實際科研活動非常接近,學生做實驗興趣很大,并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意識、科學研究習慣的培養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中,我們可以讓學生經常進行實驗方案的思考設計、討論優化、進行實驗操作等活動。
例如,設計實驗以檢驗氣體中含有CO2和SO2,給出三個實驗方案如下:
方案一:無色氣體?邛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現象:褪色)?邛澄清石灰水(現象:混濁);
方案二:無色氣體?邛橙紅色溴水(現象:褪色)?邛澄清石灰水(現象:混濁);
方案三:無色氣體?邛足量品紅溶液(現象:顏色變淺)?邛澄清石灰水(現象:混濁)。
學生結合實驗方案中的現象及CO2和SO2性質上的異同點判斷哪個是合理的方案。由于上課前不強調預習,學生的思維不受課本的限制,學生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潛能,調動其探究積極性。
四、創建學習團隊,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創建學習團隊,共同探究,這樣可以做到集思廣益,提高學生探究能力。以教師啟發為先導,為學生團隊創造充分的思考空間和實踐機會,強調師生之間、個人和團隊之間的交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智力和能力等綜合素質。例如:實驗室收集純凈的氯氣并檢驗其是否具有漂白性和氧化性,以及與碘單質性質強弱的比較及尾氣處理。經過學生團隊的合作探究以及教師的引導,可得到以下裝置圖:
五、養成自覺探究習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有一些與本節知識有關,但這些知識又不屬于本節必須掌握的內容。為不沖淡本節課的主題,使知識緊湊,可指導學生課余自己查找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分析、交流,使之成為本堂課的延續和深化。這樣做不僅讓學生逐漸養成不斷探究化學奧秘的習慣,而且查閱資料、交流合作等活動也是培養探究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