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國斌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呈現許多新變化新特征。這要求各地進一步提高推動農業發展的能力,構建新型農業治理體系。
多重轉軌:推動農業發展的重大主題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步入深水區,農業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新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出現,如“豐年缺糧”呈剛性態勢、農產品國內外價格倒掛、耕地退化和水污染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現等。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農業農村工作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
從目前形勢看,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再上新臺階,需要從產業、制度、社會和結構四個方面著力,實現多重轉軌:一是加快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產業轉軌;二是深入推進傳統體制向市場體制的制度轉軌;三是積極引導傳統鄉村向現代鄉村的社會轉軌;四是逐步達成城鄉分治向城鄉一體的結構轉軌。這樣的多重轉軌進程,涉及深刻的利益調整和矛盾沖突,需要協調好各方關系,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順暢流動,推動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和城鄉關系。這就要求從農業經營主體、主導產業、發展方式、宏觀管理等方面推進創新,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科學完善的農牧業新型治理體系。
微觀重構:倡導利益相關方緊密結合
近年來,工商資本“跨界務農”給農業帶來新商業模式,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進程。但實踐表明,除了在良種繁育、大規模標準化養殖和四荒資源開發等特定領域和環節具有適應性,工商資本主導的公司制農業發展模式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現象。究其原由,主要在于沒有充分認識和尊重農業的產業屬性。
總結實踐經驗,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論是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還是農村土生土長的農民合作社、股份合作社,都應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在經營主體內部,應構建激勵相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鼓勵適時引入溢價返還、村企合作、管理層持股和競爭性獎勵等機制,推動微觀主體組織創新、制度創新。同時,重視農地流轉的后續服務和監管,探索工商企業租賃農地的資格準入和風險防范機制,建立農地流轉監測體系,防止農地非糧化、非農化。
產業創新:引導區域特色產業發展
如何發展產業,關系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能否形成,關系能否提高土地產出率。加大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縱向整合,強化農牧業和關聯產業之間的橫向協同,是農牧業產業轉型和創新的方向。在生態脆弱地區,發展循環農業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新型農業治理體系的有效途徑。應依靠體制變革、強化科技支撐,形成大農業及其內部各產業間和產業內的良性循環。在農業橫向整合中,應順應農牧業功能演化趨勢,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品牌化是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打造農產品品牌,應深入發掘產品的地域特質,形成良好的市場美譽度,提升產品識別度和競爭力。還應強調,在農牧業領域選擇主導產業,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必須堅守口糧安全的底線,確保大宗農產品供應。
轉變方式:強化現代要素支撐和應用
農業農村發展離不開科技、人才以及金融服務。針對部分農村地區資本非農化、人才外流等現象,亟須強化現代要素支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科技引領。應改變過去只重視生產環節技術推廣應用、忽視產前和產后技術服務的做法,形成覆蓋農牧業產業全程的新型技術創新和推廣模式。積極搭建技術轉化平臺,推動優勢產業發展。
金融支撐。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應同土地制度創新緊密結合起來。明確農牧民土地草場的承包權,并賦予經營權以物權屬性,建立土地草場經營權價格形成機制,實現可抵押、可流轉。探索以政府資金投入為引導、社會投資為主體、銀行貸款為補充,市場化運作的多元化農業投融資模式。
人力支撐。針對產前、產中和產后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整合各部門、各行業的培訓資源,強化政策支持,建設培訓l基地,完善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法,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政府作用:推進農業宏觀管理變革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農牧業宏觀管理體系的現代化變革,對于農牧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至關重要。
改善市場信息服務。近年來,農產品市場聯動效應增強。由于生產周期滯后的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小幅波動往往會帶來供給端或需求端的更大反應,加劇農產品結構性供求不平衡,造成“買難”或“賣難”。對此,應積極探索建立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的宏觀信息預警機制,為農牧民提供生產信息、需求和價格信息等服務,逐步建立生產預警、市場預警以及災害預警體系。
健全工商資本監管機制。工商資本進軍農業需要有效引導,嚴格防控非農化傾向,規范土地流轉,防止浪費土地資源、損害農民權益。同時,應使工商資本經營農業獲得合理收益。將準入審查和政策扶持相結合,對信譽良好、實力雄厚、理念先進、社會責任感強的經營主體予以扶持,建立企業信譽檔案。
加強農牧業風險管理。近年來,全國各地初步建立了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但保險品種相對較少,保障水平還比較低,同時商業保險機構主要承擔一般性自然災害損失,對種植業檢疫性病蟲害、養殖業傳染病疫情造成的毀滅性損失不予承保,對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承保還只是小范圍試點。應結合各地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的發展需求,鼓勵和支持發展農產品價格保險,全面建構農牧業現代風險管理體系,逐步提高農業風險保障水平。
建立農牧業生態補償機制。生態可持續是形成農牧業新型治理體系不容回避的問題,但現有的生態保護措施與生態保護要求相比還明顯不夠。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在牧區實施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民生產性補貼、草原監管體系和牧民后續產業補貼等政策,劃出專門區域建立永久性生態補償區。
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構建農牧業現代治理體系,要求同步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公共型服務、合作型服務、市場化服務有機結合、整體協調、全面發展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近年來,各地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制度不健全、供需結構不合理、服務滯后等。應看到,建立和完善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于各經營主體形成互利互惠關系,降低產業運行成本和風險,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范圍經濟效應,加快鄉村社會現代化轉型,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