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香

摘要:本文就民和縣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失地農民后續產業發展等問題進行討論,結合現狀分析原因,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以期為失地農民的后續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失地農民;后續產業
民和縣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土地資源由于各種需求被政府征用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中,導致失地農民不斷增加,使失地農民生活處于返貧狀態。當前,切實解決好失地農民在收入、就業、醫療、住房、社保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是社會各方面關注的焦點和熱點,目前,為失地農民建立全方位的社會制度化保障體系,是解決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才能讓失地農民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嚴、更有品質,使經濟社會建設的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群眾的幸福體驗。
一、民和縣失地農民形成情況
民和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有“青海門戶”之稱。全縣人口42.13萬,聚居著漢、回、土、藏等14個民族。近幾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民和縣川垣新區小城鎮化建設和工業園區建設和重點工程項目落成等緣由,大量土地先后被征用,主要集中在川口鎮和馬場垣兩個鄉鎮。這兩個鄉鎮人口多,土地少,被征地后成絕地戶的較多。從統計數據看我縣具體失地分布情況:目前,我縣農民失地人口2.6萬人,征地1.64萬畝,絕地戶140戶7500人。馬平高速公路民和段征地涉及4鄉鎮14個村,征收土地面積達2980.97畝;750KV高壓輸變電線路改造征地涉及1鄉鎮1個村162.15畝;蘭青鐵路建設第二雙線項目征地涉及3鄉鎮6個村征地450畝;蘭新鐵路建設征地涉及4鄉鎮14個村征地1600畝;黃河上游水電站落成征地涉及3鄉鎮8個村征地3032.27畝:下川口工業園建設征地涉及1鄉鎮2個村征地3990.60畝;川垣新區建設征地涉及1鄉鎮2個村征地3055畝;史納物流港項目建設征地涉及1鄉鎮1個村征地1131畝;鄉村公路、水利、集鎮等項目建設被征地約131余畝。在失地農民中,勞動力人口約為1.4萬人,占失地農民人口的54%。通過多種途徑轉移就業7500人,仍有6500人處于失業狀態,高達46%的失地勞動力仍處于賦閑在家的狀況。今后,還會隨著全面推進依法治縣的目標和2015年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任務的完成,被征地農民將會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愈加突出,如就醫、就業、上學、社保等。如何從根本上高效、便捷地解決失地農民的實際困難已經成為民和縣各級黨政部門的當務之急。
二、失地農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失地農民獲得的補償標準較低
依據2004《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征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征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而在現實和實踐中,由于物價上漲等原因,這個標準偏低。還存在土地征用標準不統一和補償程序冗長等問題,同一村相鄰的兩塊地補償標準有高有低不一致,補償款關聯部門多、涉及金額大、管理不規范、辦事效率不高,個別基層單位也沒有及時將補償款發放到失地農民手中等。
2.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縣域小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民失去土地后,身份由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應該享有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政策,而現實中失地農民沒有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同等保障待遇。當下,為失地農民建立全方位的社會保障制度最為迫切,如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特別是55歲以上的失地農民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和收入來源,生活最為堪憂。由于縣財力有限,失地農民生活保障資金籌措難度較大。如2013年,民和縣啟動了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截止目前,由于種種因素的不成熟,現只是將少數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范疇,而絕大多數失地農民則游離于養老保險制度外。
3.再就業困難大,自主創業難。
一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經濟轉型和調整的現代化市場條件下,就業部門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部分農民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再就業的渠道。
二是就業觀念需要升級。受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影響,大部分人形成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的生活觀念。
三是創業發展意識不強。征地補償方式大多采用一次性的征地補償辦法,其中一些失地農民把有限得到的征地補償款沒有投入到再創業發展中,而是用在建房、購車、醫療等消費上,致使生活陷入困境。有的甚至領到拆遷(征用)補償款后,無長遠規劃,就開始享樂主義生活,吃喝玩樂,盲目消費,短期內揮霍一空。
四是技能缺乏。大部分失地農民以前祖祖輩輩從事耕農,除簡單的小規模種植、養殖技能外,基本未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因此,缺乏自主就業謀生的技能和信息。
五是政府在政策上,對優先扶持失地農民創業的優惠政策不多。金融服務系統缺乏專門的政策傾斜,特別是農村金融服務跟不上,失地農民缺乏融資渠道,創業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
三、保障失地農民后續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如何有效地破解失地農民后續產業發展問題,讓他們病有所醫,老有所依、住有所居、學有所教,事關依法治縣的根本目標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應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加以解決。
1.訂單式向企業輸送培訓人員
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基礎,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以做好服務為保障,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核心,以加快城鎮建設為目標,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全面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其中,按照“政府統籌安排、企業支持配合、失地農民受益”的原則,創新機制、整合資源,依托鄉鎮和下屬職能機構,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失地農民,加強就業培訓力度,利用輔導對接的培訓方式,以訂單、定點、定向的形式為主,向當地建成企業輸送培訓人員,疏通就業渠道。將失地農民逐步轉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講文明的新型農民。
2.技能農民優先變為產業工人
在具體的工作措施中,完善失地農民動態管理機制,建立就業培訓服務制度,增加就業數量,提高就業質量。針對失地農民量身定做培訓計劃,努力提高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同時,完善人力資源配置機制,與入駐企業簽訂服務協議,使通過培訓具備一定技能的失地農民優先轉變為產業工人,通過開發綜治、保潔、綠化等公益性崗位、就業援助、自主創業,以及創業培訓、小額貸款、組織輸出等措施,進一步拓寬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積極探索失地農民就業的其他途徑,有效引導失地農民將依法獲得的收益(征地款、鋪面等)科學合理配置,或發展集體經濟,或從事第三產業,增加收入實現發展。
3.探索城鄉新型社區建設
隨著新區開發建設的全面推進,探索城鄉新型社區建設。緊緊圍繞農業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轉變、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轉變的目標,以民和縣各大集鎮先試先行,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發展城鄉新型社區,做到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居住環境城市化、就業結構城市化、消費方式城市化、公共服務城市化。將新農村與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轉變為集小城鎮、社區和城市等功能為一體的城鄉統籌發展新模式,推進戶籍改革,延伸城市功能、拉開城市框架。堅持規劃先行,積極引導通過舊村改造或利用開發平整荒地、廢棄地,將節約的土地置換為建設用地,拆舊建新滾動發展。通過新農村、社區一體建設,實現村莊遷并合理布局,引導人口、資源自然流動集聚,加快城鄉對接融合。
4.引導農民發展高效農業
按照民和“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發展”的原則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放大亮點”的總體要求,以農業產業化、產業規模化為目標,圍繞如何做大城市農業,發展城郊經濟和服務城市發展,引導失地農民由傳統種植向蔬菜種植轉變、由露地農業向設施農業轉變、由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尊重農民意愿,適時引導群眾發展市場前景廣闊、適銷對路、經濟效益好的特色產業,形成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推進農產品行業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積極探索、建立鄉鎮村莊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實施美化、綠化、亮化工程,逐步改善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及“農家樂”等旅游經濟發展。加快推進民和生態綠化建設,支持社會力量通過承包、租賃、作價入股等方式,參與生態綠化建設及相關產業發展,鼓勵農民群眾通過地租和勞務等方式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