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國,張 媛
南海出版公司,海南海口 570206
傳統出版社數字出版盈利模式探索
張愛國,張 媛
南海出版公司,海南???570206
作為一個全新的產業領域,數字出版自問世起就引發了國際出版界的高度關注。但與此同時,以紙質為主要模式的傳統出版社在數字出版的沖擊下,其生存、發展前景令人堪憂。另一方面,鑒于市場對于企業生產經營具有引導向作用,因此傳統出版社結合數字模式,并將其作用于生產經營過程之中,對于其實現二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數字出版盈利模式的簡單闡釋,進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傳統出版社的數字出版盈利模式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望對數字時代的傳統出版社發展盈利探索出一條全新的出路。
數字出版;盈利模式探究;版權維護
數字出版是是一種將計算機技術與傳統出版融合的、立體化的傳播出版方式,在特征上具有傳統出版與計算機應用兩方面的優勢。據《2014-2015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數字化閱讀接觸率達到58.1%,同比提升8個百分點;數字出版產業收入達到3387.7億元,較2013年增張33.36%。龐大的數據信息,預示著數字出版必然成為未來出版業發展的主體,也預示著傳統出版業必須在數字時代探究出一條全新的數字出版盈利模式,以利于自身的發展與經營。
面對數字產業的沖擊,傳統出版在經營過程中逐漸呈現出質量參差不齊、內容單一以及版權歸屬混亂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傳統出版社紛紛走上了向數字出版轉型的道路,而就目前已經展開或者正在嘗試的探索路徑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找到更為有效和精準的數字出版盈利模式。所謂盈利模式是構成商業模式的四個重要要素之一,指的是企業對自身的經營要素進行管理和價值識別,挖掘出有利于賺取利潤的方法和渠道?,F階段國內傳統出版社的數字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一下幾種。
第一,以付費閱讀模式盈利的網絡電子文本。早期的互聯網秉承的是資源共享理念,因此傳統出版社上傳的網絡文檔并未與盈利產生直接的關聯性。但是伴隨著互聯網所有者商業意識的不斷加強,近年來網絡電子文本逐漸開始與商業模式發生鏈接:比如起點、瀟湘以及晉江等知名電子閱讀網站,均推出了付費會員、付費閱讀等模式;百度文庫、道客巴巴等非原創、收錄類網站也推出了相應的付費下載模式。
第二,發展線下媒體,實現增值型盈利?,F階段傳統出版社的線下媒體主要是以出版物的附贈品形式出現的,比如隨書附贈的電子雜志、視頻光盤等等。雖然其本身并不屬于盈利范疇,多數情況下只是起到了對于出版物的宣傳作用,但盡管如此,其本身所代表的附加價值也屬于實體出版物的一部分,故而線下媒體的出版盈利模式其盈利點主要在于實體出版物的銷售,屬于增值型的盈利模式。
首先,完善并落實數字出版標準的相關管理規定,為數字出版構建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2011年《標準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編寫發布)的頒布與提出,不僅提出了出版業數字化發展的全新要求,也解決了數字出版標準化發展的諸多問題。相關規定完善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數字出版標準化框架,但是與此同時呈現出的是配合度、執行力度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將其與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起來,實現數字化出版標準“法律化”,為其的落實與推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其次,加強數字出版的版權保護。數字出版物的版權維護之所以存在相當大的苦難,其直接原因就在于數字技術的易傳播、易復制的特點,但是如果對這種不利局面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的話,這不僅侵犯了數字出版物的一系列所有者(包括作者、出版商和終端商)的利益,更打擊了他們對于數字出版的積極性,長遠來看對于這項產業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現階段數字侵權手段的多樣化以及數字出版產業本身的不成熟,傳統出版社以一己之力維護版權是十分不現實的。因此需要結合司法與行政兩方面力量,來加強對于數字出版版權的維護。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和落實保護數字出版的法律法規,結合相關的經驗教訓進行補充;同時建立一支完備的司法隊伍,為我國數字出版提供良好的法律保護環境。另一方面,從行政層面來說,需要主動加大力度打擊網絡盜版、數字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數字出版的市場秩序。
首先,豐富數字出版內容,構建資源共享平臺。傳統出版社在現有信息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思路,開發資源,是未來數字出版的全新趨勢。同時由于單個出版社資源的有限性,出版社之間的合作共贏也十分重要。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構建一個資源內容共享的信息平臺,不僅能夠實現成本控制,優勢互補,還能夠促進相互之間的合作,增強出版社的市場競爭力。
其次,開辟多元化并適合自身發展的盈利模式。在利用資源共享平臺等方法實現內容多樣化的前提下,傳統出版社需要進一步注重找到全新的利潤點,利用已有的內容和技術資源,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數字出版形式,以商務印書館為例,其推出的網絡電子工具書系列,就是將自身強大的工具內容資源與新興的電子產業相結合的產物;同時,傳統出版社還可以利用原有的強大的品牌優勢,打造全新的數字出版物,進一步擴大品牌效應,拓展利潤空間。
第三,加強技術研發,擴大技術優勢,推動數字出版內容與技術的聯合運用。傳統出版社需要不斷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并結合讀者多樣化的需求,從內容與載體方面加強對于技術科技的運用,從而實現市場競爭力的全面提高。
綜上所述,傳統出版社的數字出版盈利應該注重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進行深度挖掘與創新。從宏觀角度說,需要從法律與行政層面,加強相應法律法規的建設與落實,提升對數字出版版權的保護力度;從微觀層面說應該從內容、技術、渠道以及平臺等四個方面進行發展創新。傳統出版社的數字出版是順應市場發展的大勢,迎合市場的導向功能進行必要的融合發展,才有可能讓傳統出版社走出一條盈利、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張忠凱.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出版業構建數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出版廣角,2015(6).
[2]程國重,蔣海鷗.定位決定價值──傳統出版單位尋求數字出版項目的盈利模式探討[J].出版廣角,2009(4).
[3]施高翔.傳統出版社在數字出版中的困境及解決方案探索[J].科技與出版,2011(7).
[4]趙晨羽.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的探討[J].傳播與版權,2014(12).
G2
A
1674-6708(2015)142-0193-02
閱讀訂閱盈利的
模式。傳統出版社的網絡出版一般包括服務信息出版以及實體出版物的網絡出版兩種形式。后者主要是指電子雜志(如目前國內諸多時尚類刊物的Ipad版本)、電子期刊和電子報紙等,其盈利模式與實體刊物一樣,都是根據實際的訂閱期數收費;前者主要是指各類考試大綱和工具書及復習資料,這類數字信息主要由相應的官方機構發布于官方網站或存儲于某個網絡服務器,而其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將這類信息資源整理加工轉為傳統出版物進行出版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