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北嘯
【摘要】歷經十余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上具備了雛形,但是在建設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制約因素,使其發展陷入了瓶頸。在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格局悄然而變,作為新生力量的亞洲備受矚目。而在亞洲,上海金融中心起到的作用不言自明。本文分析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基于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上海 國際金融中心 建設 制約因素 對策
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
(一)金融市場規模小
上市金融機構的數量過少,品類尚不健全,金融網絡較為局限,金融機構的功能不明確。而國外的國際金融中心,交易品種較為多元,諸如利率掉期和期權、跨貨幣掉期等;交易方式也較為多樣,諸如即期交易、外匯掉期、遠期利率協議等。此外,在機構的運作上,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大多依法建立,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執行。但是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還不是很健全,這就導致了金融機構無序競爭的亂局,金融機構的發展也極度不平衡。綜上所述,上海金融市場規模還比較小,層次還比較低,距離國際金融中心還有較大差距,仍需繼續努力。
(二)金融監管不到位
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索就是次貸危機,而之所以一國或幾國的次貸危機能夠釀成全球金融海嘯,主要就是因為政府的金融監管不到位。上海在這方面同樣存在諸多的問題,具體如下:其一,金融監管理念不成熟。國外的國際金融中心經驗較為豐富,監管理念也較為成熟。紐約國際金融中心,體現的“規則”的精神,十分看重“規則”的基礎作用。當然,這和美國的分散監管體系是一脈相承的。倫敦則是大一統的監管,故而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則十分注重“原則”,監管建立在“原則”的基礎上。反觀上海金融中心,其未能將金融市場、監管機構結合在一起,兩者仍舊各行其是,并沒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這個角度來看,建立獨立、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是當前上海金融中心迫切需要做的。
(三)國際人才數量少
國際金融中心,顧名思義,其定位是國際性的,必然會涉及到國家戰略。為此,在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就需要大力培養國際金融人才,實行國際金融人才戰略,這樣才能確保國家戰略的實現。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雖然上海的金融人才很多,但是人才的結構并不合理,高級、復合型人才數量仍舊很少,難以滿足上海的金融需求。此外,上海的金融人才市場還不健全,人才的流動、薪酬的制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也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
二、應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制約因素的對策
如上所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還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要改善這種狀況,就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擴大金融市場規模
上海金融市場還不成熟,為此,就需要有計劃地擴大金融市場規模,并且著力構建統一的金融市場體系,開發多元化的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創造更多的金融產品,完善金融服務。政府應該扶持小型信貸機構的發展,讓人們可以購買到更多的金融產品。金融市場的監管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負責,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三個機構的作用,有關部門應該建立有效地協調監管機制,這樣才能有效地預防市場風險。我國的外匯市場發展稍顯滯后,應該加大外匯市場的復制力度,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外匯產品。外匯市場的發展,有利于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對我國參與到國際外匯市場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使外匯、股票、債券都得到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能促進上海金融中心的國際化。此外,我國的誠信體系、資本市場體系等都不是很完善,在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資本市場功能調節上,政府以及監管部門也應該加大力度。
(二)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要完善當前的金融監管體系,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采取相對寬松的監管體系。監管的過于嚴格,金融市場就會缺乏活力,金融市場的創造性就會被遏制。過于放松,監管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其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金融監管上,我國應該吸取國外的經驗,借鑒其監管模式,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創造出適合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其三,建立金融監管試驗區。要充分發揮監管體系的作用,僅憑理論假設、證明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提高金融監管體系的適用性,就需要進行試點改革。從建設金融中心的角度,整合當前“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職能,建立統一的監管體系。此外,相關部門應該規范金融監管的主體,并對監管隊伍的素質予以把關;監管機構應該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內部監管,建立健全金融風險承擔機制。
(三)培養國際金融人才
高級、復合型金融人才稀缺,仍然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為了更好地推動上海金融中心的發展,就需要培養國際金融人才,具體來說,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建立金融人才培訓結構,準確把握當前上海的金融人才結構,著力培養高級、復合型金融人才,提高金融人才的國際化水平。其二,培育高素質金融人才。高校是金融人才的主要來源,為了培訓更多市場需求的人才。高校應該加強對市場的調查,制定特色化的專業培養計劃,這樣才能輸出更多高水平的國際金融人才。其三,吸納海外人才。海外留學金融人才有著天然的國際化優勢,上海市應該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這些高級、復合型人才。其四,鼓勵金融人才創業,爭取在金融實踐中鍛煉一批高水平的金融人才。
三、總結
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是典型的全球經濟癥候,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很難在這場危機中明哲保身。在金融風暴下,倫敦、紐約的地位不再牢不可破,國際金融格局發生了改變。作為經濟中增長的新生力量,上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不但關系我國、亞洲經濟的發展,也影響到世界經濟的變動。為此,本文分析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肖本華.后危機時期關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幾點思考[J].浙江金融,2014(06).
[2]高山.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比較研究[J].新金融,2015(03).
[3]姜波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基本思路[J].新金融,2013(07).
[4]林和立,國世平.上海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開放導報,2012(04).
[5]王傳輝.國際金融中心產生模式的比較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經濟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