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河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現實,探討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概念、內涵和運行模式,在此理論基礎上,對河南省目前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現狀進行歸納總結;并針對河南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應從加強法律保障、完善運行機制、支持土地流轉、加大政策支持、和注重專業人才培養五個方面,來促使河南省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河南省 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運行機
一、河南省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概述
(一)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概念
2006年10月31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于通過并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界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性質: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農民為主體,以服務成員為宗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員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以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
(二)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涵
首先,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這一相對弱勢群體的聯合。農業的產業弱質性以及小農戶分散經營的特點,決定了農民和農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地位,客觀上從而為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其次,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強調是“以人為本”的人的聯合。盡管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權構成具有異質性和多樣性,但仍然是以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為主,在組織關系中是勞動支配資本而非資本支配勞動,參與者通過民主決策行使其控制權,盈余則按勞動貢獻進行分配,股金只獲得有限的利息收入。
再次,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強調民主參與和控制。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倡“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團結”等基本價值觀,是社員民主管理的經濟組織,合作組織的重要方針和重大事項須由成員并同參與決定,并實行民主管理。
最后,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對外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對內則強調非盈利性。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目標是使所有者同時也是服務對象獲得較高收益,而普通企業以盈利為目標,與服務對象的收益沒有直接關系。
(三)河南省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模式
河南省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第一農業大省和第一畜牧大省,對我國的農業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關于河南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運營模式,主要有兩種基本的運營模式:一種是由行政領導牽頭,即“自上而下”型;另一種是由企業家牽頭,即“自下而上”型。
“自上而下”型,即由行政領導牽頭,由政府主管部門分流轉體形成,主要包括三種形態:第一種,政府主導+能人大戶依托型。第二種,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公司)依托型。第三種,政府有關部門分流轉體型。政府主導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基本上是由政府相關的農業管理部門分流轉體組建而成的。“自下而上”型,即由企業家牽頭,分為由農民組織興辦和由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組織引導農民興辦兩種類型。
除此之外,還存在許多政府引導扶持、民間組建運作的中間模式,即“混合”型,其主要由政府和有關經濟技術部門組織引導農民興辦或者聯合興辦。
二、河南省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現狀
作為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和畜牧大省,河南省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本應走在全國前列,但由于地處中原,市場經濟發展相比沿海城市較為滯后,使得廣大農村的社會生產力落后。直到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的《中原經濟區規劃》中,將河南省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至此,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河南省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
(一)發展速度日趨加快而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省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速度迅猛,效果十分明顯。據資料顯示,截止2013年11月,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達8.6萬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6.5萬個,比2013年初增加了1.2萬個,比2007年的1086個增長64倍多;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1.5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計6202家;同一品種農作物種植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為1567戶,畜牧養殖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大戶為1025戶。
由于河南省不同地區間的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差別很大,經濟發展特別是地區間農村經濟的發展差別更大,形成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由強變弱的狀態,并且表現出北強南弱、西優東劣的特點。如周口市區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165家,占全國的0.1%、占全省的1%,而下轄的鹿邑縣只有2家;與鄭州市毗鄰的中牟縣,因為地理環境和政治環境的優越性,全縣已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9個,入社社員6000余戶,占全縣農民總戶數的4%,分布于全縣17個鄉鎮204個行政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47.3%,而地處河南省西南隅的南陽地區和東南隅的信陽地區,其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就比較滯后而緩慢。
(二)組建形式多樣而可持續發展能力欠缺
河南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既有以專業協會為主的初級發展形式,又有各類專業合作社更高層次的組織形式,出現了“合作社+社員”、“合作社+種養大戶”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合作組織模式。除此之外,土地股份合作、聯合社、資金互助合作以及加工合作等多種合作形式開始涌現,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出現方興未艾的蓬勃發展勢頭。但與此同時,由于種種原因,各級政府對農業合作組織的扶持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合作組織內部的培訓、宣傳、采購和獎勵等工作的開展;加上絕大多數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正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經營規模較小,抗沖擊能力較弱,最終導致河南省的農業合作組織的持續發能力后勁不足。
(三)生產經營及服務范圍穩步拓寬但方式粗放
生產經營逐步向種植、養殖、加工一體化生產發展,經營產業覆蓋了種植、養殖、水產、林果、園藝、農機、農產品加工、農資經營等多個方面,涵蓋大部分特色農業和優勢農產品。例如河南省睢縣目前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到31個,其中種植業6個、畜牧業多達14個、農機服務業8個、手工業1個、其他行業2個,而合作社登記在冊成員747戶,帶動非成員農戶891戶,出資總額達到8 266.1萬元,成員農戶通過組織生產經營獲得的戶均純收入達1.5萬元。服務范圍也逐步向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耕種、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測土施肥等田間管理過渡,在農業生產后期,也統一收獲、烘干、儲存、銷售等方式,向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延伸。使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始向專業化生產、區域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的經營方式轉化。另外,河南省現存的農業合作組織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服務簡單和管理粗放,在“一條龍”和“多而雜”的服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工作方法簡單、社員管理紊亂,人心不穩定的現象。
(四)運行機制不斷規范但有待進一步發展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開始探索性地建立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等內部管理制度,部分合作組織提留了公積金和公益金等,并按照成員與合作組織的交易量和社員的出資額度進行了二次分配。還有一小部分農村合作組織在運作管理的過程中,開始意識到完善運作機制的重要性,對組織框架、運行規則、約束管理和內部管理進行了探索性發展。另外,大部分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定位不清晰,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和經濟主體地位,使得這些經濟組織產權不清、權責不明,這給其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束縛和阻礙,在組織機構盈利和虧損時無法公平公正地進行損益劃分和追責界定,增加了其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
(五)財政支持力度加大而支持政策有待健全
為促進河南省農業生產經營結構轉型并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和一體化建設步伐,2014年河南省財政整合涉農資金1.4億元,統籌用于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養專業大戶及農業產業化企業等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經的發展。財政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使得開展試點地區的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財力增強,發展速度迅猛,也使得農民對農業合作組織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但與此同時,由于新型農業發展組織試點在河南省初步設定,現有的涉農財稅支持政策分散在不同的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中,支持政策缺乏系統一體化,僅有個別涉農補助項目福利化,還沒有形成合作經濟主體的農業補貼同其糧食生產相掛鉤的運作機制,如有的流出土地農民不種糧也可獲得各項補貼,而流入土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卻得不到相應的種糧補貼。
三、河南省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良性發展的政策建議
根據河南省農業發展的實際以及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要想使其健康持續發展,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強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法律保障
政府行為所營造的外部制度環境對于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創建和發展至關重要,河南省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持續發展同樣離不開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有利政策的扶持。在當前國家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各級政府應當秉承《合作社法》的精神和原則,加快相關配套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如明確農產品行業協會的法律性質和職能定位,使其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活動,也為各級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提供法律依據和約束。同時,借鑒國內外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成熟經驗,建立完善的工商注冊登記制度、財務會計制度和與《合作社法》相銜接的法規條文,構建以《合作社法》為核心的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法規體系,使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不同組織類型的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制定適用的示范章程,使其逐步走上自助、自主、自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完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
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發展壯大,需要從根本上完善其內部運行機制,首先,要健全民主決策和管理機制。國內外的實踐都表明,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決策和管理機制應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來運行,將所有者、管理者和經營者的權力進行制衡,既有利于保障各成員的主人翁地位,又能保證合作組織的經營方向;其次,要積極引導合作組織建立規范的組織章程,明確會員的權利和義務,讓合作組織與會員的利益緊密相連,以防止出現會員對合作組織的盈虧漠不關心而只注重自我利益的畸形現象;最后,規范的財務制度是合作組織管理的重要保障,各類合作組織必須建立完備的財務會計制度,確保合作組織資金的流向和流量明晰完整,使所有賬目必須在年終會員大會上公布,并接受會員大會的監督。
(三)支持農業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
一方面,河南省政府及相關主管單位,要繼續支持各地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并將成功試點經驗向全省推廣,所需工作經費納入政府同級財政預算,省級財政要按照每畝不低于10元的標準給予資金補助,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順利流轉土地奠定基礎,為向金融機構融資創造條件。
另一方面,要繼續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保障機制,以逐步弱化土地對農民的福利性和社會保障性功能。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需要增加繳費檔次,提高財政補貼標準,對于選擇500元以上的繳費群體,應每人年均增加30元以上財政補助,其中省級財政負擔2/3,其余由地方財政解決。唯有如此,通過提高農民的養老保障,才能使廣大農民從思想上解除對土地的依賴,并最終將農業勞動力真正從土地依附中解放出來,將土地流轉落到實處。
(四)加大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政策支持
作為新生力量,河南省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河南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河南省各級政府在制定相關法規之外,還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資金、稅費和技術等方面給予新型農業合作組織以切實可行的政策支持,以推動其進一步發展。
第一,在資金支持方面,要繼續加大河南省財政專項資金的投入。為促進河南省農業生產結構的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在未來,河南省財政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資金支持;第二,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凡是國家規定的對涉農領域的稅收優惠政策,各級政府都應該積極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各個環節,切實保證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享受到稅收優惠;第三,在項目扶持方式方面,可以通過“制訂一項保障、搭建一個平臺、實現兩種創新”的方法,進一步完善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和資金扶持。
(五)注重農業合作組織專業人才的培養
在市場環境下,人力資本是最有競爭力的生產要素。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具有戰略發展眼光,在拓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業務范圍和發展空間方面,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從而有利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長遠持續發展。由于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專業人才匱乏,因此,更應該注重涉農專業人才的培養,創造可能的條件使更多的農民和涉農人員成為合格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邦勤.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研究——以懷寧縣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2010.
[2]邱正山.基于“公司+農戶”產業化模式的組織創新[J].開發研究,2011,(6).
[3]任芳.河南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運營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2.
[4]李路璐.新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合作經濟組織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長春:吉林大學,2013.
基金項目:此論文系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編號:SKL-2014-3149)成果。
作者簡介:索靜(1984-),女,漢族,河南省鄧州市人,任職于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