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研究中心 河南鄭州450046)
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的進程中,對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此類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發展。據統計,截至2014年我國高等院校所開設的專業中與經濟、管理相關的專業已將近50多個,特別是近幾年高校持續不斷的擴招,使得高校中此類專業的學生規模出現超常規發展。根據1998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培養規定,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從會計信息提供者的角度,要求學生掌握會計核算原理和核算方法,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將來能夠在各類組織中從事具體的會計實務與會計管理工作,所就職的部門一般都是單位的財務部門。而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如工商管理、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程管理等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將來能夠在與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組織從事相關管理工作,所就職的部門一般是財務部門以外的其他職能管理部門,但是這些崗位雖不需要從事具體的會計核算工作,卻都離不開會計信息的支持,因此,會計學課程是所有高等院校中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并且是核心課程之一。
根據教育部對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及學生以后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方向,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第一,基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使學生在理解會計學中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的基礎上,了解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掌握會計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與技能,能夠讀懂有關財務報告,理解會計報表直接傳遞和間接隱含的信息等,培養的是懂會計、會使用會計的管理人才,而不是從事具體會計核算工作的會計人員。第二,基于未來管理者的角度,培養學生特有的會計思維方式,學會將會計知識和會計方法作為科學管理和有效決策的一種工具,通過對會計信息的有效獲取,運用會計信息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推進和優化企業的管理工作,以適應將來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需要,為企業、社會培養出優秀的管理者和決策者。
學生對課程教學的評價和滿意度是檢驗教學過程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本文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為例,借助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非會計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該校開設會計學課程的非會計專業有:金融學、保險學、統計學、貿易經濟、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質量與可靠性工程、工業工程、旅游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經濟、管理類專業,會計學課程均作為必修課,共56個理論學時,在大二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修讀。承擔該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有9位,教授內容主要是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簡單介紹成本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教師講授為主,案例討論方式為輔。
(一)問卷調查基本情況。本調查采用紙質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對象為上文所述13個經濟、管理類專業中已修讀過會計學課程的學生。問卷內容設計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調查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了解程度,主要包括對該課程的興趣及是否了解該課程與本學科的聯系等,共設計 “非常、一般、略微、沒有”四級程度;第二部分調查學生對教學過程的滿意度,共設計“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五級滿意度,主要包括對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的滿意程度。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56份,回收率為92.67%。
(二)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對收集到的556份調查問卷的數據運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1.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了解程度。如表1所示,在學習會計學課程之前,對會計有所了解的學生占比較少,其中非常了解的僅占5%,50%以上的學生學習該課程之前對會計沒有任何了解。在學習該課程的過程中,72%的學生是有興趣的,且有興趣的學生中,對該課程非常感興趣的人數占近50%。在完成該課程的學習后,8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該課程,且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開設該課程,但是僅有15%的學生了解會計學課程與本學科之間的聯系,絕大部分學生不了解該課程在本學科學習中的具體運用和能夠給本學科學習帶來的作用。

表1 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了解程度統計表
2.學生對教學過程的滿意度。
(1)學生對教材的滿意度。從表2可以看出,38%的學生對所選用的教材表示滿意,表示非常滿意的僅占1%,50%以上的學生都對所使用的教材表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對教材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理論性過強且教材中關于具體會計業務處理和具體會計核算的內容過多。

表2 學生對教材滿意度統計表
(2)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滿意度。從表3可以看出,將近40%的學生對教學內容表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學生認為教師所教授的內容過于專業、難以理解,另一部分學生認為所學習的內容與以后的工作關系不大,對就業的幫助較小。

表3 學生對教學內容滿意度統計表
(3)學生對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滿意度。從表4可以看出,將近30%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表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希望教師在講授時能多結合案例討論并多播放與教學相關的視頻。將近80%的學生認為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手段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并且絕大部分學生認為有開設會計實踐課程的必要。
(一)教學目標未能服務于未來的管理者。目標是行動的引航燈,教學目標引領著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決定著人才培養的類型和方向,是教師編排教材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最重要的依據。教師只有明確了課程教學目標,才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雖然教育部和學校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做了明確規定,但是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該課程的教學目標還存在模糊認識,未能服務于未來管理者的需要。一種認識是,非會計專業學生也應該掌握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會進行會計核算,優秀的會計信息提供者自然能有效地使用和分析信息,繼而服務于管理工作的需要,但直接把會計專業學生的教學目標照搬過來,會使得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專業化、復雜化,難以引起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在有限的課時內也很難完成。另一種認識是,非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很少有從事具體會計工作的,學生只需學會對財務報表的分析就可以,但是如果僅僅介紹財務報表分析方法,而不講授會計核算原理和企業業務活動的話,學生還是很難讀懂財務報表,只能淺層次地對會計信息有所了解,不能有效利用這些信息幫助學生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

表4 學生對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滿意度統計表
(二)教材編寫未側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角度。我國大多數開設會計專業的院校都編寫了本學校的“會計學”基礎教材,但這些教材都是通用教材,較少有專門為非會計專業的學生編寫的教材,一般都是先介紹會計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再按照會計六大要素或企業的業務活動介紹業務處理方法和會計核算方法。從教材編排的順序和內容上來看,只是將會計專業學生所用的“會計學基礎”和“財務會計學”教材進行簡單的合并和刪減,依然側重于具體的業務處理和會計核算,并未基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和未來管理者的角度來設計編寫,不能滿足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需要。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應更多側重于介紹如何使用和分析會計信息、如何將會計作為管理工具,而不應僅僅介紹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
(三)教學內容過于專業化。教學內容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和核心,關系著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講授順序和講授內容基本都是依照教材,但是由于對課程教學目標的模糊認識和所選用教材的缺陷,所教授的內容主要是會計專業課程的簡單拼湊,重點仍是會計核算,而不是會計信息的使用和分析,這樣過于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教學內容會使得學生難以理解,甚至出現厭學等抵觸情緒。另外,如果教學內容設計沒有針對性,只是按照教材內容來講授,而沒有考慮各個專業學生專業背景的話,學生會覺得會計學課程與本學科知識關系不大,對以后的就業幫助較小,學習熱情較低,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較單一。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目前教師在教授該課程時基本都使用了多媒體設備,學生的滿意度也較高。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第一,教師仍以講授法為主,單向地向學生傳輸知識,而較少接受學生的反饋。第二,缺乏實踐教學環節,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雖然非會計專業學生只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具體信息的提供者,但是如果對于會計缺乏感性認識、只是學習理論知識,對于學生以后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第三,缺乏鮮活的案例教學,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目標就是學會將會計作為一種管理工具,利用會計信息解決管理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缺乏案例的純理論教學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
(一)提高師生的課程認識。教師首先要了解所教授學生的專業背景及會計學課程與學生本學科的聯系,在講授過程中以教學目標為中心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介紹該課程與學生本專業背景的聯系,會計學知識在學生本專業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白和意識到學習該課程的必要性,引導學生自發地認為只有掌握會計這一經營管理的工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脫穎而出,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繼而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重構教材框架。一方面,在編排思路上,應打破現有的“會計理論-會計業務-會計報表”的順序。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學課程的目標就是成為優秀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實際上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能夠讀懂會計報表,了解會計報表中會計主體、會計要素、會計賬戶、會計科目等會計專業術語的涵義,通過各個報表之間內在的平衡和勾稽關系理解借貸復式記賬法、會計恒等式等會計核算原理,明白企業的會計人員是如何將企業的經濟業務活動轉化成會計語言、生成會計信息的,從而讓學生知道企業的管理人員應該如何利用會計信息幫助自己進行管理和決策。因此,基于管理者視角,應以會計報表作為教材編排的邏輯起點和終點,以“會計報表-會計理論-會計業務-會計報表”的編排思路重構教材框架。另一方面,在內容上,應祛除會計專業教材枯燥乏味的通病。非會計專業學生不需要掌握很深的會計理論知識,所以在教材內容中應刪去過多枯燥的理論知識介紹,通過增加案例分析讓學生切實體會在實際工作中該如何使用會計信息,并且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甚至是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來表達會計知識,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三)優化教學內容。第一,在教學思路上,應依據重構的教材框架,以會計報表作為邏輯起點和終點,按照“會計報表-會計理論-會計業務-會計報表”來展開課程內容,會計理論知識和會計業務核算原理知識的介紹是為了讀懂會計報表服務的。第二,內容設計上,應具有針對性。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為例,修讀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有13個,雖然各專業的學習目標是一致的,即成為優秀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但是由于學生的專業背景不同,對于所需要的會計知識側重點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和以后的就業方向,區分不同專業,優化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例如,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重點介紹與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企業相關的會計知識;對于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重點講解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和物流成本的控制方法等。
(四)創新教學方法及手段。第一,引入開放式教學。采用教師講授為輔、學生參與案例分析與討論為主的開放式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通過鮮活的企業案例,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引導學生利用會計信息分析、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學生使用會計工具服務于管理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第二,增設實踐教學。非會計專業學生雖很少成為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但也需要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也可以通過實踐教學進行形象的解釋,從而加深學生對會計的理解,更加認識到會計在本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繼而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