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敏
周末去了中科院動物博物館。孩子們各自玩去了,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蝴蝶谷中。兩旁的櫥窗內是鮮活的蝴蝶標本,世界各地的蝴蝶都在這里占有一席之地。
看到一種白色小花點的蝴蝶,忽然就被記憶深處童年故鄉的某種東西所擊中,那時候媽媽的衣服大抵都是這種白底素花的料子,很素靜,很淡雅。
再看滿墻的蝴蝶,才發現人類關于色彩、圖案的一切創造,幾乎都可以在蝴蝶的身上找到源頭。然而人類走到今天,所能達到的美,也不過是大自然無心插柳的滄海一粟。
若是再細看那蝴蝶身上的色彩過渡,不同燈光下的光影變幻,還有那種夢幻寶石般藍色的蝴蝶,就讓人覺得是走在了夢中……如此美的畫面,卻少了那絲靈動。即使是這滿墻的“標本”,竟也能看出那小小的體內曾經奔放過的活力。有著怎樣的因緣,最后的歸宿竟然是貼到了叫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博物館”的二層墻上?又尤其是那些跋涉千山萬水運到這里來的“外國蝴蝶”呢?
有些蝴蝶,生前或許是不那么友好的。即使是釘到墻上,也能感覺到一股“敵意”撲面而來。然而,這樣的感覺和它身上黑色的花紋有沒有關系?和我的成長經歷有沒有絲絲縷縷的聯系?而對于我來說,三十六年的塵世生活,或許早已找不到什么是最初的本心。大自然間的各種幻化神奇,其實,又何須人們來感受這種種“友好”或“敵意”呢?———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
從蝴蝶展廳出來,到北側展廳“人類與動物的關系”,最先映入眼簾的竟然是日常再熟悉不過的“皮衣、皮包、皮鞋”,敞開的冰箱內各種肉類食品……活生生的昆蟲,現在也被人們拿來當了營養美味的食物。觸目驚心!
萬物作焉而不辭。億萬年間,太陽兀自東升西落,月亮照樣映射著幽冷的光芒,鶯飛草長,年復一年,花開花謝,各種生物在自己的位置上生生不息……
走出博物館,呼吸到室外新鮮的空氣。回首,仿佛看到億萬年歷史。人類終于認識到自身的渺小和“與天斗,與地斗”的幼稚了,開始利他利眾生地構建生態文明和綠色地球了,才有了如今的綠色健康生活。
但愿一切都為時不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