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就觀察而言,在目前的中職學生教育中,筆者發現中職學生日常行為表現中的諸多問題,為了更好的分析問題所在,本文對中職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具體表現從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以及公德意識三個方面展開了具體的分析,然后利用語文教學,希望能夠幫助中職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中職;學生;語文;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8-0035-02
收稿日期:2015-06-20
作者簡介:李素瓊(1971-),女,廣東省肇慶市工業貿易學校語文講師,華南師范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廣東 肇慶/526060)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名學生成長的必備因素,究竟如何才能讓良好的行為習慣常伴學生,才是中職學校教師值得思考的地方。因此,在本文中,筆者針對中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希望能夠站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度上進行分析。
一、中職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
筆者主要以所任職學校——肇慶市工業貿易學校,2012級電子商務(1)班36名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以 2013級電子商務(1)班38名學生為研究對照。
(一)學習習慣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知識與技術的學習是核心內容,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又是掌握知識與技術運用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預習、主動學習、復習、完成作業、上課認真聽講等多個方面。但是,中職學生卻存在嚴重的厭學情緒,就本校的調查結果表明,對學習不感興趣或者是存在厭學情緒的學生占據41.8%,但是感興趣的學生卻只有4.5%,其余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表現的一般。
下表1是2014筆者對年本校“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統計:
表1學生學習習慣調查情況
2012級2013級預習與復習7.9%13.9%提問與及時糾錯10.5%16.7%專心聽課23.7%33.3%記錄,做筆記13.2%25.0%出勤94.4%97.3%作業完成度73.7%77.8%(二)生活習慣
所謂的生活習慣,即在生活中培養出的良好習俗。指的是在某一個生活情景之中表現出來的動作需求或者是特征。生活習慣有好有壞,對于中職學生而言,良好的生活習慣表現在按時學習、用餐、休息、注重衛生等多個方面。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提高學習效率的不二法寶。就本校的調查結果表明,高年級的學生更注重個人衛生,但是卻容易忽視寢室衛生,相對低年級,高年級的飲食與就寢更加無規律。
下表2是2014筆者對年本校“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生活習慣的調查統計:
表2學生生活習慣調查情況
2012級2013級按時就寢65.8%77.8%定期打掃衛生63.2%66.7%按時就餐71.1%77.8%常換衣服,常洗滌94.7%94.4%
(三)公德意識
考慮到中職生人際交往范圍偏小,其人際關系主要是家庭成員、老師、同學、朋友等。按照《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內的公德相關內容就可以了解到,培養中職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可謂是備受關注的。雖然中職生的公德意識在最近幾年有略微上升的趨勢,但是依舊存在以自我為中心、法律觀念淡薄、缺少團隊合作習慣等問題。
就本校的調查結果表明,無論是高年級學生,還是低年級學生,都很難做到在公共場合不喧嘩、愛護環境。相比高年級,低年級的“尊敬師長”的比率偏低,這可能是因為剛入校,對教師接觸偏少所引起的。
下表3是2014筆者對年本校“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公德意識的調查統計:
表3公德意識
2012級2013級不隨手亂扔垃圾7.9%16.7%尊敬師長78.9%69.4%讓座78.9%83.3%公共場合不喧嘩26.3%27.8%愛護公物63.2%69.4%遵守交通規則76.3%77.8%
二、用語文課堂教學喚醒中職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學習方面
在語文學習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認為主要包含:課前準備;認真聽課、積極思考發言;預習與復習;課外閱讀等。如筆者在《社會沒有義務等待你成長和成熟》一文教學中,讓學生先做好上課的基本準備,觀察一下我們所處的社會,然后在上課期間認真聽講,比一比課文中的社會與我們所認識的社會有怎樣的區別。預習與復習則可以讓學生對“成長”與“成熟”相關的概念加以理解。在課外閱讀習慣培養時,聯系到社會,讓學生因為自己需要接觸社會,從而去閱讀、去發現,以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生活方面
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天生,它是在長時間生活中逐漸培養出來的。作為中職教師,筆者平時注重與家長多做溝通,定期與家長進行經驗交流會、家長座談會等,讓家長認識到自己日常的行為習慣,如隨地吐痰、隨口粗話、臟話等帶來的影響。但是很多中職學生因為叛逆心理,認為自己的父母沒有任何可以學習的地方,更多的是約束自己、管自己,很麻煩。
所以,在《我的母親》教學中,可以先給學生播放“燭光里的媽媽”這一首歌,然后讓學生耐心的聆聽,再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到母親的寬容、仁慈、溫和以及愛子之情,這樣就會讓學生對自己的媽媽產生一種“異樣之感”,從而去觀察媽媽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如果媽媽能夠在生活中表現的“好”,那么孩子的行為習慣自然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三)德育方面
中職學生一般都處于十五六歲到十七八歲的年齡階段,他們處于青春期,如果用教育學的稱呼來看,就是“心理斷乳期”。在這一階段的中職學生情緒變化激烈、心理問題嚴重,很容易出現心理沖突和困惑。再加上中職學生本身的基礎知識差,所以學生能力非常薄弱,其自律能力偏低,如何能夠引導學生輕松的完成并不輕松的學習任務,就成為重點。這里,筆者認為可以選擇傳統的模式,以激勵教育為主,去發現學生優點,總結學生優點,從而挖掘其閃光點,再配合上激勵制度與激勵評價,當然,如果能恰到好處的利用批評的激將法,也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為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奠定基礎。
如在筆者所教授的往屆學生中有一位黃同學,可能是因為家庭的關系,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極強,對老師會產生敵對情緒,對學習表現出可有可無的狀態。為了“應付”好他,筆者可謂是絞盡腦汁。在《工作從賣燈泡做起》一文教學時,先對學生表明當走進中職,就表明職場不太遠了,需要大家做好準備。但是有的人估計連燈泡都賣不來,這時,有意無意的看了一眼陳軒,這可能讓他感覺到自己被輕視,然后他站起來說:“燈泡有誰不會賣的,太簡單了!”教師:“哦?真的?那你說說你如果賣燈泡,和課文里面的‘他有什么區別?”為了驗證,他這一堂課上的格外認真,但是在結束教學時,他卻認識到問題:原先以為自己隨便找一個工作沒有問題的情況不存在,社會是那么的殘酷與殘忍,突然間,自己感覺很迷茫。這時,教師在適當地引導,說:“其實不然,你也有你的閃光點,你沒發現么?你的‘自我保護意識那么強!”這時,黃同學不好意思低下頭,然后和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樣,在教學中,適當地利用激將法,也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結語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終身的追求目標,也能讓我們受益終身。在中職學校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簡單的三言兩語和隨便做做就能夠完成的,這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幫他們追求、幫他們追逐與自身發展相適應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黃曉利.淺析中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成功(教育),2013(9):117.
[2]陳家.中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之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2(16):144.
[3]張義偉.對中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迫在眉睫[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7):157-158.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