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從當前中職《生物制劑分析》教學現狀入手,闡述了翻轉課堂在該課程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及其優勢,給出了課堂案例及效果分析。實踐證明,翻轉課堂翻轉了傳統教學流程,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了師生及學生間的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學特點,是教育信息化浪潮下有效教學的再現。
關鍵詞: 翻轉課堂;中職;教育信息化;生物制劑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8-0082-03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簡介:劉蕓(1981-),女,廣州市醫藥職業學校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基礎化學與分析、藥物分析等實驗實訓的建設與教學管理等。(廣東 廣州/510430)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以多媒體、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進入信息時代。在信息化環境中,學校教育的諸多環節發生了巨大變革。這場變革的核心是教學模式的創新,具體表現為基于班級授課制、強調知識傳遞、以教定學的知識傳授模式逐步讓位基于信息化環境的強調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為主的整合探究模式。現階段,起源于美國的翻轉課堂,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其獨特優勢受到眾多教育者的青睞。
翻轉課堂,是指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或操作,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完成作業或實訓操作的一種教學形態。傳統教學過程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傳授通過教師在課堂講授完成,知識內化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實踐完成。現階段的大班制教學環境下,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階段教師的活動面對全體學生而進行,教師由于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于講授課堂內容,較難顧及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知識內化階段,學生遇到問題很難及時得到有效溝通與解決。為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筆者嘗試將翻轉課堂應用于中職《生物制劑分析》課程的日常教學中,現將實施過程闡述如下。
一、翻轉課堂在中職學校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技術
翻轉課堂的實施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從教師制作教學視頻、學生在家觀看教學視頻到個性化與協作化環境的構建均需要信息技術相關硬件和軟件的支持。目前,我國已擁有高校精品課程網、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等多個教學視頻網站,此外,網易公開課程網、微課網也積累了豐富的視頻教學資源。作為華南地區的醫藥類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我校每位教師均配備一臺連接互聯網的電腦,信息化教學的比率達100%;教學場所配備最新的信息技術教學軟硬件設施;學生幾乎人均一部可通過WIFI或數據連接互聯網的智能手機。上述條件表明我校具備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的信息技術支持。
(二)學生的學習特點
1.學生的學習類型
現階段,中職生的學習普遍缺乏主動性和自律性。如何因材施教,是眾多職教工作者共同關注的永恒話題。筆者根據心理學學習風格特點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如下表1。分析表明學生的學習風格偏重于視動混合型,該類型的學生對于互聯網充滿興趣,對實踐動手操作的興趣大于在傳統理論課堂上的學習。
表1學習風格測試結果分析表
學習風格類型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視動混合型聽動混合型比率23.13%8.08%9.13%41.06%18.6%2.學校作息時間
中職學生一般周一至周五在學校學習和生活,周末在家學習和休息。在校期內,晚自習時間從晚上七點至九點由學生支配。因此,翻轉課堂的實施時間得到保障。
從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現代信息技術等其他軟硬件的配備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校的作息時間來看,將翻轉課堂應用于中職學校生物制劑分析課程的教學是可行的。
二、翻轉課堂在生物制劑分析課程中的應用
(一)生物制劑分析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的操作流程
“生物技術制藥”是醫藥類學校重點專業。該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生物制劑分析》容量大,操作性強,是一門理論知識重要、實踐知識更重要的課程。在傳統的教學中,受到場地和教師人數等資源的制約,學生的學習和操作是在教師講解重難點并演示操作后進行的,學生只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模仿操作,得出數據和結論并撰寫實訓報告。課堂上,教師由于精力和時間有限,很難及時進行一對一輔導和答疑。鑒于此,引入翻轉課堂應用于《生物制劑分析》課程的教學中,選取其中的典型學習任務“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的檢查”為例,介紹翻轉課堂在該課程中的應用,以期對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有所提高,為因材施教以及有效教學添磚加瓦。
在中職生物制劑分析課程中開展翻轉課堂教學主要包括三大環節,其一是課前教師創建視頻等學習資料和學生的課前自學環節,其二是課中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內化和評價反饋,最后是總結提升。具體操作流程見下圖1。
圖1翻轉課堂操作流程圖
(二)生物制劑分析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的組織結構
職業教育的本質即就業教育。根據職業教育的理念,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與企業的工作過程相結合,因此,本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是: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的標準、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的測定、檢驗結果的判斷,按照企業工作程序將“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的檢查”這一程序整合、序化,形成若干個子任務,每個子任務即一個學習內容,教師根據圖1的操作流程為各子任務的學習創建視頻、音頻、文檔等學習資料,學生通過課前以及課中各子任務的學習,達成以下學習目標:能夠根據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的檢測標準,編寫檢驗的操作規程;能夠運用正確的檢測方法,測定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能填寫檢測報告,并根據檢驗數據正確判斷注射用青霉素鈉的質量狀況。
翻轉課堂在中職生物制劑分析教學中的應用(三)生物制劑分析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的具體過程
1.視頻創建和發布
(1)視頻創建。高質量教學視頻的錄制,是實現翻轉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條件。視頻內容包括兩種,其一是核心原理的解讀以及文字類圖表的填寫;其二是實訓操作規范化的演示。筆者主要根據以下三個原則進行視頻的創建:①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差異,結合組織結構中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收集素材,制作PPT課件,錄制視頻。②根據不同子任務,使用屏幕捕捉軟件錄制的每一個視頻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視頻時間控制在8~10分鐘,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③錄制的視頻中只有聲音和操作步驟,不出現教師的形象,避免了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因教師的不同穿著打扮等課程以外的信息而分心。以《生物制劑分析》課程實訓內容“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檢查”為例,根據學習情境與教學內容的不同,創建的視頻如下表2。
表2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的檢查教學視頻
視頻
序號視頻主題
(學習情景)視頻內容(教學內容)1任務1資料查找1.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的含量標準。
2.UV2300紫外分光光度計雙波長測定的操作規程2任務2制定計劃制定檢驗操作規程并完成相關表格3任務3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檢查1.取樣及稱量。
2.溶解與定容。
3.雙波長法測定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4任務4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檢查結果分析1.填寫檢驗原始記錄。
2.填寫報告書并作出結果判斷。
3.歸納學習要點
(2)視頻發布。視頻錄制完成后,經剪輯處理后即可發布。發布的途徑有:其一,通過電子郵件、QQ、微信、微博等網絡工具發布視頻,學生利用智能手機、U盤、移動硬盤、電腦等終端設備存儲和分享視頻學習資源。其二,將視頻學習資源上傳至學校資源庫建設網站——生物制劑分析課程的個性化教學模塊中,學生以學號登陸網站下載或在線學習。對于少數沒有電腦和互聯網支持的學生,教師為其準備DVD光盤,將教學內容刻錄在光盤中,學生可利用電視機觀看學習內容;對于極少數沒有條件利用自身的現代化信息設備完成自主學習的學生,學校在規定的時間段開放學校機房以便學生進行學習。
2.課前自學
學生登陸學習平臺并下載學習視頻后,根據自身的時間來安排和控制學習進度,并完成在線測試及相關表格的填寫。教師發布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學生觀看視頻的節奏快慢可由自己掌握。學生觀看并完成上表2中的視頻內容后,需完成的在線測試及相關表格見表3。
表3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的檢查操作要點及評價表
步驟具體內容評價1.查找
標準《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的檢查》測定標準,
《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2.試樣
制備稱取0.45g試樣置于干燥潔凈的燒杯中,加水溶解、攪拌,轉移至250ml容量瓶中,制成每1ml中含1.80mg的青霉素鈉溶液3.試樣
測定將紫外分光光度計開機穩定30min。選定測定波長為264 nm和280nm,以水作空白,進行基線校正。取待測試樣倒入比色皿中,用擦鏡紙把比色皿表面擦干,進行雙波長測定共13個空格(下劃線處),正確填寫≥12個為A,≥9個為B,≤5個為C
3.課堂內化
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課前觀看視頻和在線測試等學習,還需要高質量的課堂內化。課堂上,學生根據課前學習的知識開展實驗實訓,教師運用實施過程評價表(表4)的形式引導學生根據表3的步驟按標準要求進行操作,填寫原始記錄見表5,從而形成學生操作過程的評價,完成知識的遷移、內化。
表4實施過程評價表
步驟標準操作要求評價(以標準操作要求為參照)符合
(10分)基本符合
(8分)較多失誤
(4分)1.取樣均勻取樣2.稱樣準確稱取0.45克,并記錄數據3.攪拌、轉移按攪拌和轉移要求操作4.定容、搖勻準確定容、搖勻操作得當5.紫外分光光度計操作打開到雙波長測定操作界面,并輸入波長264nm及280nm6.比色杯操作規范操作比色杯7.紫外分光光度計基線校正正確校正基線8.紫外分光光度計雙波長測定正確進行雙波長測定操作9.記錄數據,并作出判斷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判斷樣品中雜質限量
表5檢驗原始記錄表
產品名稱規格 克/瓶(支)生產日期 年月日有效期至 年月日生產廠家檢驗數量 瓶檢驗依據《中國藥典》
(2010年版二部)檢驗項目注射用青霉素鈉
中光吸收雜質的檢查檢驗日期 年月日報告日期 年月日[注射用青霉素鈉中光吸收雜質檢查] 取本品0.45g置250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制成每1ml中含1.80m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80nm的波長測定吸光度,不得大于0.10;在264 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吸光度應為0.80-0.88。
儀器型號:
樣品1:g
測得光吸收值:波長264 nm
測得光吸收值:波長280nm
樣品2:g
測得光吸收值:波長264 nm
測得光吸收值:波長280nm 結論:本品按《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檢驗上述項目,結果規定復核人:檢驗人:
4.評價反饋
除了上述過程性的評價,在實訓課程結束前十五分鐘,筆者結合學生在線學習情況以及實訓操作情況,與學生一起完成“能力評價表”。同時,對本次實訓總結、歸納,優化實訓方案,進而調整實訓難度與進度,制定個別輔導計劃,為新一輪的翻轉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三、翻轉課堂的效果及反思
(一)翻轉課堂的效果
1.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
以現代信息化手段為載體的翻轉課堂,以大量直觀的視頻為學習內容,符合現代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學生學習時間更自由,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其自主學習能力。
2.學生專業技能提升
對比傳統的實驗實訓教學,翻轉課堂應用于實訓課堂,學生在課堂前已經歷了一輪主動、系統的學習,明白課程的重難點,知曉自身在學習中的薄弱環節,能夠在實訓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操作和掌握更多的實訓技能,學生的專業技能得以提升,更能與用人單位的要求結合。
3.課堂容量增大
由于課前已進行了深度學習,課堂上解放了教師的大部分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能掌握更多學習內容,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內化在課堂上更能得以實現。
(二)翻轉課堂的反思
1.翻轉課堂并非“視頻教學”的代名詞
翻轉課堂以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為外在表現形式的“知識內化”過程,是翻轉課堂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從表面上看,翻轉課堂似乎是用視頻教學取代了教師,教師的作用被弱化了。但剖析其實質,翻轉課堂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雙重變化。課堂通過翻轉,使學生由原來機械的教學過程中解放出來,學生由原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主動探究者”,真正回歸為“學習的主人”這一最初的本源;使教師由原來“講臺上的圣者”轉變成“身邊的指導者”,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知識內化過程中的“導師”,是強化了教師的作用,而非弱化。
2.翻轉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翻轉課堂的成功實施,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制作精良且畫面簡單、清晰、明確的教學視頻,即微課。教師是否具備拍攝、錄制、剪輯視頻的技術?另外,在中國大班制度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心理特點與西方國家不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掌控能力如何?再者,翻轉課堂的評價標準更關注形成性評價,更注重培養學生創造力、自我學習能力以及思維情感方式的形成,教師能否確立并實施新的評價理念?因此,翻轉課堂的出現,對教師來說既是激勵又是挑戰,勢必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翻轉課堂作為信息時代全新的創新型教學模式,順應了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潮流,符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宗旨,即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將翻轉課堂應用于醫藥類中職學校生物制劑分析課程的教學中,可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準確把握其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又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效果。在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翻轉課堂必將對我國的教學改革產生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46-51.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8):46-51.
[3]吳忠良,趙磊.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14(4):121-126.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 [2012-05-06].http: // 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_3.shtml,2012-05-06.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