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良
摘要:中職學校選修課程資源建設與管理對推進中職學校的課程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中職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有著較大的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經過5年以來對選修課資源建設的探索,發現課程資源建設,尤其是選修課程資源的建設非常重要。一是課程資源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和生存保障;二是課程改革是學校改革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主要推手;三是選修課程資源建設是中職學校課程改革的重點工作。
關鍵詞:中職;選修課程;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8-0047-03
一、問題提出
2014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批示,指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把職業教育發展放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上。在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為各行各業源源不斷輸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職業教育培養勞動大軍,提高青年人的就業機會和質量,讓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是重大的社會問題。職業教育不僅是國計,也是民生。
當前,國家中等職業教育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教育類型,為迅速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做出重大貢獻,解決了16-18歲青少年“有學上”的問題。可是,規模擴大的同時,提高質量效益,培養高素質可持續發展的技能人才成為了沉重的話題。中職學校在校生與畢業生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不強,專業知識的掌握不扎實;第二,動手能力不強,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第三,溝通能力不強,在工作中的適應能力較差;第四,學生的現實與愿望存在較大差距,沒有擺正好就業觀念;第五,學生公民意識淡薄,沒有積極主動參加社會事務的意識與技巧。
職業學校的基本任務是對學生公民意識、職業素養、動手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成為社會合格公民、企業合格員工。但是,目前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普遍沒有順應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核心因素是課程體系顯得老化、僵化,跟不上經濟社會進步的步伐。職業教育在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多方面有待研究。學校對學生影響最大當屬課程體系,課程資源建設與管理是課程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面對龐大的中職學校課程體系,整體研究是浩瀚的工程,需要國家層面的力量去支撐。本人認為,選擇中職學校選修課程資源建設與管理策略加以研究,對推進中職學校的課程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中職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有著較大的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
二、選修課程資源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一) 課程資源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和生存保障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辦學條件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學是主戰場,作為學校重要產品的課程,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要素。課程是學校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鍵媒介。學校通過課程貫徹教育方針,達成教育目標;教師通過課程教育培養學生,實現教育理想;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形成觀念,陶冶性情。從宏觀上、微觀上考慮,“培養什么樣的人”與“怎樣培養人”,課程處于重要而關鍵位置上,不僅從上位確定教學內容,并影響著具體的教學安排。
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各種資源。課程與教學是以課程資源作為前提與基礎,課程資源生成各種有價值的課程通過教學對學生施加影響,達成培養目標,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和生存保障。沒有課程資源就沒有課程與教學可言,課程資源的建設有先導性、基礎性的戰略地位。
(二)課程改革是學校改革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主要推手
課程論的主流代表人物泰勒(Ralph Tyler)認為課程論的基本問題有四個:①教育目標;②實現教育目標的途徑和教育內容;③如何有效地組織教育內容;④如何確定這些教育目標是否達到。當今國家的教育質量不高,教育效果不明顯,讓人詬病,與課程體系的不適應緊密相關。課程體系的不相適應表現在課程框架、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與順序編排的不科學,直接影響教育目標難以達成。如本人所在的中職學校,課程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是忽視了學生的基礎。中職生普遍是中考的“落伍”生,文化基礎較差且參差不齊,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認知水平與文化課程、專業課程學習不相適應,而中職的課程大部分源自大學與職業院校的學科體系中降低難度演變而來,超出了學生的實際,必然導致教師難教、學生厭學,學生學習自信心嚴重不足。
二是忽視了工作生活的實際。以學科課程為主體的中職課程模式嚴重脫離學生實際,以學科課程為主線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現狀不適應。職業學校課程應以項目化、任務式的課程與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更加貼近工作與生活,有更多的參與體驗,更容易感悟中理解知識與培養能力。目前普遍學校的課程安排脫離實際。
三是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聯系千家萬戶,影響著孩子的現在與未來,更需以人為本。目前的課程體系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沒有顧及到學生的背景,包括學生的家庭、經歷、興趣、愛好、特長、需求,顯得冷漠。
上述課程問題“它表現為無視或忽視受教育者的個性,力求用統一的要求、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教育內容、統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規格的人才。”因此,探索和建構以就業為導向,體現職業教育規律,適合中職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需求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是當前中職教育的迫切任務。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新的課程作為支撐,課程改革是學校改革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主要推手。
(三)選修課程資源建設是中職學校課程改革的重點工作
課程改革是一項“高難度”的動作,是龐大的系統工程。“課程改革的復雜性至少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課程改革活動組成要素是多樣的和可變的,包括改革者、改革對象、改革措施、改革條件等。第二,目標與任務的復雜性。第三,過程的動態性與結果的不確定性。第四,課程改革還是社會文化改革的一個子系統,受特定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等社會邏輯的影響。因此,在一定社會系統內綜合思考改革策略和措施,既是改革的內容之一,更是改革的基礎和條件”。一所職業學校,少則近十個專業,多則二三十個專業,每個專業涉及到幾十門課程。以中山中專為例,有機械、電子、計算機、財經、藝術五大專業群,二十多個專業方向,全校三百多門基礎文化和專業課程。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技術的更新,很多課程沒有與生活生產實際對接。教室與生產車間脫節、教師與企業師傅脫節、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脫節、設備與企業機器脫節,整體課程改革相當艱難。課程改革的過程與結果,由于各種原因具有不確定性,單所學校課程改革尋求突破,既保證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又減少課程改革的難度,選修課程改革是中職學校課程改革的自然選擇。處于基礎性地位的選修課資源建設順理成章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工作。
中職學校選修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
(四)選修課程資源有效管理是學校課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中職學校傳統教師管理模式、行政班的學生管理模式、中規中矩的課程管理與教學安排,可以穩定學校工作局面。但旨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課程改革,選修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給學校管理帶來強大的沖擊。新生事物的生發,舊有制度必然不相適應,產生沖突。因此,選修課程資源有效管理是學校課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根據現代課程管理理論,更新和改善學校的課程資源管理制度,統籌協調開發、分類、激勵、評價、審批、對象、選課、排課等,實施更加科學、合理、規范的管理,既能發揮選修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各要素的功能,實現民主,百花齊放,而對質量不高沒有價值意義的選修課加以約束,發揮選修課資源的最大效益。
三、中職學校選修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探索
(一)近5年以來筆者主持學校工作的經歷和體會
五年前,筆者在教育行政部門工作22年之后,被派往三校合一、擇地重建的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任校長(下稱中山中專)。上任第二天,主管教學副校長陪同走遍所有教室,觀察每一個班的上課情況。巡堂中,發現幾乎所有班級均有近半數的學生趴臺睡覺。幾千名十六七歲精力旺盛的年輕人,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長能力的關鍵時期,正處于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期待的時候,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階段,突然集體失去活力趴下來。通過了解這是職業中學的普遍現象,提高課堂的“抬頭率”是職業學校當務之急。
“趴下來”的原因很復雜,“趴下來”的后果很嚴重。對人生的熱愛、生活的追求、未來的憧憬可能“趴下來”。這是社會、教育、學校、管理、教師、學生、課程、教學、評價等各方面問題的綜合表現。“這個故事使我們想到,有許多富有天分的人毀在他們教員手里,他們不是把他們當做馬匹看待,而是把他們當做驢子看待”。面對這樣復雜艱巨的局面,問題需要逐步解決。課程是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紐帶,是教師施展的工具,是學生學習的媒介,課程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與關鍵性、緊迫性一目了然。可是,學校三百多門課程,有固化的課程、課本、設備、材料,有固定的教學模式與安排,有接受和面對現實的教師,固有傳統與習慣的改變顯得艱難,甚至不可能。以實踐活動作為主要形式的選修課資源開發與利用成為一條便利、快捷、阻力最少的改革通道,同時可以改善目前普遍學校脫離實際的教育傾向。
(二)近5年來學校推進選修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
中山中專業從2010年春季起實施以選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改革,五年來的改革實驗,涌現了諸多鮮活的事例,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遇到并解決了種種的困難和問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目前,改革正在深入開展中,并從選修課改革移植到其他課程與教學領域,實踐過程中提煉出來“參與體驗促感悟”的課程設計與課堂教學模式遍地開花。
五年來,本人全力推進以選修課建設為平臺的課程改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方法上的階梯排列得合適、數目充足、堅固而安全,無論什么人都是能夠借以達到他所希冀的高度的,這是一件毫無疑問的事實。”首先,學生好學樂學的學風形成。趴臺現象越來越少,學習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越來越高,人生信念、人生態度積極向上,文明守紀蔚然成風。在各項重大比賽無往不勝。戰勝的對手不僅是同類學校的學生,還有重點普高的優才生、大學生、大學教師甚至是社會專業精英。其次,大部分教師擺脫了職業倦怠,紛紛加入到課程改革的行列,設計出屬于自己、屬于學生、屬于社會、屬于未來的選修課程供給。教師的才華有了更多施展空間,實現自身價值有了成功的平臺,愉悅感與滿足感與日俱增。再次,選修課改革讓學校聲名鵲起,無數的榮譽獎勵與造訪者魚貫而至。選修課程改革同時催生了眾多適應性的條件供給和管理制度完善,為學分制的實施提供了基礎,為進一步全面深化課程改革作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但是,新生事物發展是一個開放、多元、靈活、動態的過程。神奇與腐朽有時只是一念之差、一紙之隔。從結果上來看,選修課程改革的路走對了,但可能是相對的、暫時的,也許還是偶然的個案。選修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發生了許多過去沒有的現象,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是普遍的必然現象?有沒有客觀規律可循?有必要去追問、反思、探索、總結和研究。
(三)選修課程資源建設是中職學校的特色和優勢之一
國家經濟迅猛發展及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對技能人才產生迫切需求,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大國過渡,我國職業教育的外部條件遇上了較好的歷史時期。但是,機遇與挑戰同在,職業教育現有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個性發展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這一偏差的原因是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理想。中職學校有必要“把學生確實當作一個完整職學的生命體,而不是認知體;把學校生活看作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構成,而不只是學習過程的重要構成……不再把教學簡單當作現存知識直接傳遞的過程,而是看作生命與生命的交往與溝通的過程。”問題倒逼著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如前述選修課可以作為課改的抓手。中校選修課程資源建設具有以下的特色與優勢。
一是國家層面高度重視。教育部分別在2001年、2004年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職業學校進行學分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廳[2001]3號)和《教育部關于在職業學校逐步推行學分制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0號)兩個文件,規劃指導中職學校課程改革。學分制帶來的是選課制,選課制要求更多的課程供給,選修課程是學分制的基礎和靈魂,是選課制實施最有力的支撐。基于選修課程資源是選修課程開發的前提條件,選修課程資源建設的作用更加凸顯。
二是中職學校課程資源建設是中職教育課程改革的迫切任務。中職學校課程體系沒有跟上社會進步、經濟轉型對人才需求的步伐。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是培養學生具備就業所需的職業能力,涵蓋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現階段以學科課程為主體的中職課程體系嚴重脫離學生基礎,學生難以接受。因此,探索和建構以就業為導向,體現職業教育規律,尊重學生實際,適合中職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是當前中職教育課程改革的迫切任務。職業學校專業種類繁多,學生基礎差異性大,從靈活開放的選修課程尋找課改突破口,選修課程資源建設成為中職學校課程改革的較優選擇。
三是選修課程資源建設是中職學校的特色和優勢。中職學校選修課資源建設擺脫了應試教育的束縛,普通中小學教育階段由于小升初和中考、高考的現實原因,課程改革舉步維艱。中職學校可以緊緊圍繞“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中心,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為中心”,以課程改革為基礎,開發選修課資源,優化選修課程的設計,調動教學雙主體積極性、主動性,為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的全面施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社會聯合、校企合作是中職學校的鮮明特色,容易吸引社會與企業力量的支持,校內擁有普通教育無法比擬的雙師型教師與設備優勢,給選修課程資源建設提供了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美]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邱才訓.選擇與突破——廣州市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課程建設初探[J].教育導刊,2008(3):51-55.
[3]劉文霞.個性教育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38-39.
[4]周貴禮,靖國平.當前課程改革中的簡單性思維反思與超越[J].教育導刊,2008(5):6.
[5][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付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56.
[6]葉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182、184、224.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