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梁
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生命體驗,是人類精神園地永不老去的童心夢幻,是文學的源頭,是藝術審美金字塔的頂端,是個性抒發的最近途徑。可是,當代中學生感到詩歌特別是中國古典詩詞越來越遙遠,越來越陌生。當積淀著中華民族濃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詩詞從廣大中學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時,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我想,這種現象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詩詞教學中,有的教師從字、詞、句、韻腳,甚至平仄,滔滔不絕,一一解釋,句句翻譯。一首詩歌要講幾節課,可謂面面俱到。有的則講得多誦得少,缺少熟讀、涵詠咀嚼、深入體會的功夫。更多的則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教,難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們要積極構建一個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豐富的語文課外活動和良好的語文環境為兩翼的嶄新的詩詞教學體系。這個體系以“立人”為中心,強化語文活動,優化語文環境,溝通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變封閉的語文教學為開放的語文教學。
一、啟發聯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寫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鉤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聯想和想象在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重要形式——詩歌表演中更能把其欣賞作用和創造精神宣泄得淋漓盡致。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學生也不要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最終實現意義的建構。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二、搭建腳手架,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生相長
意義是經驗的生成。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認知結構。這個認知結構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鑒賞方法、名家賞析的文章、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1.從課內向課外擴展,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涵詠中感悟陶冶。
2.引導學生通過專題探索掌握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象與情感、意境、風格、表現手法、朗誦技巧等。
3.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書刊,讓學生走進經典、走進名家大師,感受他們的學識、睿智、氣度,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大氣,提升自我。
4.指導學生廣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傳記(評傳),走進歷史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云、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從而深潛到文化的深層,感悟人生真諦和宇宙哲理。
三、拓展學習空間,讓詩詞走進生活走進心靈
語文素養是存在于每個學生內部的文化心理結構,它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才能養成。因此,我們要拓展詩詞學習的渠道和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關于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為他們提供在具體環境中開展言語實踐的機會。
1.在教師的指導組織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板報、墻報、學習園地、多媒體、校園文化節等推介名家、賞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開設詩詞賞析講座,主要是專題學習的講座,如“唐朝邊塞與盛唐氣象”、“詩人筆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講者先是教師,然后培養學生成為主講或主持,強調師生互動、自由活躍,突出自主、合作、對話、情感與理性結合、具體與抽象結合。
3.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詩詞朗誦欣賞和詩詞表演等活動,使詩歌從遠古走進現實生活、走進心靈,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實現詩人、作品與讀者的精神交匯。
4.引導學生指物誦詩、感懷吟詩、即景背詩。
5.開展總題為“生活因詩而精彩”的系列寫作活動。
生活需詩情、詩意、詩韻。只有把詩詞融進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滿眼詩意、滿懷詩情、滿口詩香,在生活中品詩,在品詩中生活,詩詞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畢生的精神追求和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