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媛媛
對相對落后的地區,需要反思到底落后在什么地方,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說到底是這些地區還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封閉,沒有真正沖出“圍城”。這個“圍城”,更多地表現在方方面面的眾多的制度和規則。如果不能沖出這個“圍城”,也就談不上什么改革。改革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敢為天下先,就是探索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敢于突破阻礙生產力發展條條、框框。我們知道,任何一種制度、規則都是用法的形式作為它的表達式的,如果不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適時改變突破其不合理的部分,那就失去了改革意義,就會動搖黨的基本路線。最具體、最明顯地表現在,我們往往更多地注重了“規矩”,缺少發達地區那種“想在先干在前”和敢于突破創新的那股勁。在一次次重大的發展機遇面前,沒有把握住和沒有把握好。社會發展的歷史雄辯地證明,跨越趕超科學的社會發展必須以優良的法律制度為基礎,沒有優良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科學的社會發展就會步履維艱。那么,什么樣的法律制度才是優良的法律制度呢?這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正確對待發展中的依法行政與改革創新。
三十年前,我們黨開展了一場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討論,實質是“兩個凡是”與實事求是的對立,是保守與改革的較量。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一項項豐碩成果告訴我們,正是在這種對立與較量中,才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才有了30多年的輝煌成就。30年來,這種斗爭一直在持續。隨著時間的推移,面對經濟轉型時期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時代賦予了這種對立與較量更多、更新的內容。在當前基層一個突出的問題,實質上也是改革與保守對立的延續,就是依法與改革的關系。
法制建設,是縣域經濟宏觀環境的重要內容。縣域經濟處在法律實踐的第一線,立法質量對它的影響,又是最直接、最具體的。一部符合歷史、實際的法律,能夠有效地調整人們的關系,有效地解決問題。一部低質量的法律,不僅會阻礙發展,還會破壞穩定。阻礙發展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國家標準”。它在企業、行業、國家三個標準中是最高的,從結果看,它是以追求最優而非規避最壞的原則制訂的。這使大部分在縣域生存的民營企業產品變成“劣質”產品,從而使相關的管理部門、監督部門獲得了收費和制裁管理、管制的巨大空間。加上部門法規的配合,使執法人員獲得了巨大的自由裁量權。其實,標準是由成本支撐的,高標準不一定是符合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支付能力的。國家標準應限制在安全、環保的范圍內,更高的標準由企業、行業在競爭中去制訂。反之,高門檻就會剝奪大量處在原始積累階段的小企業的發展機會,它們大部分在縣域。同時,最廣泛的低端消費者,也將因支付能力不得不去消費所謂的“劣質”產品,而他們大部分是農民。破壞穩定的例證,最明顯的是九十年代以來,部門權力和部門利益逐步地披上了法的外衣。一些部門立法,自己起草,自己執行,部門利益在維護國家利益、強化行業管理的旗號下被法制化了,形成了利益法制化。于是,在法律的保護下,依法謀權,借法牟利,把執法權變成了部門的牟利工具,“管理就是收費”已成為當前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影響干群關系的主要問題之一。而當地方政府官員為縣域投資環境、社會穩定去阻止這種行為時,幾乎都會面臨法律的追究,更不要去談改革了。很明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法制建設問題,對中國最廣泛區域的良性發展來說,已經是一個迫切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離不開黨的思想路線,離不開黨的基本路線,離不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離不開基層的社會實際與法律實踐。
法律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社會調整機制,它所具有的規范性、權威性、公正性、強制性、程序性、效率性是其他任何社會調整機制無法比擬的。社會主義法律、法規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集中了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智慧,反映和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經濟體制轉型時期,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要實現執政為民理念,首先就應高度重視法的制定和實施。通過法的制定與實施,以體現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體現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法律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是發展的保證與保護。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各項制度、體制與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的社會轉型時期,有些部門卻把法律作為了自身利益的保證與保護,變成了創收的工具,甚至是腐敗的溫床,成為阻礙區域發展的嚴重桎梏。改革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敢為天下先,就是探索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敢于突破。凡是阻礙生產力發展條條、框框都應當革除。1987年12月1日,深圳政府第一次以公開拍賣的方式,將一幅位于羅湖區布心路面積8588平米用于興建住宅的用地進行拍賣。這件事,當時對內對外影響很大,有的擁護、有的贊賞,也有的反對,說這是違憲。在眾說紛紛面前,深圳人堅持敢為天下先,沒有展開討論,繼續探索試驗,從那年開始,特區堅持對土地實行有償使用,兩年內采用協商議價、公開招標和公開拍賣的方式,共出讓土地517.5萬平米,地價收入31721萬元,城市建設拉開了序幕。后來這項改革在全國推廣,最終憲法作了修改,國有土地可以有償使用正式寫進了憲法。深圳30年改革的經驗說明,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恰恰來自于改革突破,而不是來自于“凡是”。因此,在把握黨的基本路線時,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上,要特別注意反對“新的凡是”。尤其在我們這樣的落后地區,如果我們在發展的問題上,永遠按條條框框去做,永遠就不會有跨越趕超的時代。也就是說,從法律的內容來說,它是客觀的,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從人們認識法律的過程來看,則是一個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發展過程。因此,面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一方面,既要積極推進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同時,也要以改革的視角,正確處理好依法行使權力與改革的關系,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因此,在經濟發展上,應注重實事求是,注重尊重規律,分類指導,尊重改革的實踐,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實際,而不是讓生動、豐富多彩的實際去適應某種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是改革實踐的結果被上升為意識形態。在依法行政的實踐中,以管制為中心的法律相對完整,以調整經濟主體行為間的基本關系的法律或過于原則,或有體系的缺陷。這是現階段依法行使權力與改革任務并重的基本狀況,要用實踐這個標準去檢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