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摘要]隨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社區內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新型農村社區人員集中和社區內提供的一系列物質性平臺以及社區文化氛圍的優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這不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也證明了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現實可行性。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行性
隨著新型農村社區的不斷建立,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不斷改善,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而目前我國農村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仍處于缺失或者弱化狀態,部分基層干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不夠,不少居民對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不足或者是缺乏信心,這就要求我們要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更為清醒的認識,進一步分析其可行性,以強化人們的認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人員集中所形成的效益最大化
一般地,我們認為“效益”屬于經濟學范疇,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精神“勞務”形態的產品,同樣會受到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也會面臨有效資源獲得更多實效的“效益”問題。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益是當前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狀況就決定了在農村中思想政治教育產品的市場需求。新型農村社區為農民群眾創造了優質的生活環境,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為農村精神生活的追求奠定了物質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新型農村社區的建立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精神形態產品的市場發展。如果村民基本的生活質量都得不到滿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算再豐富在農民群眾看來都是華而不實、嘩眾取寵的。同時,新型農村社區作為社會資源整合的有效形式,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特別是人員集中,促進了成本的優化和效益的提升。“當代行為科學已用大量事實證明,決定人的道德行為選擇的最根本的動因是人們對其行為結果的預期,這種預期建立在人們對行為結果的酬賞一—代價分析的基礎之上,并且在這種行為結果的預期中,經濟利益上的考慮通常起著最重要的作用。”[1]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付出的代價太高,基層干部則傾向于降低甚至是取消這方面的投入。因此,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要做好成本管理,而新型農村社區正是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新型農村社區將幾個自然村整合規劃,有利于集中管理和教育,大大節省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和教育開支。過去的自然村,農民居住分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難度較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組織成本、時間成本較高。另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是符合廣大農民群眾利益的,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建立了強力的輿論基礎,贏得了民眾的支持和信心,可以有效“減少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消極因素的抵消作用”,[2]從無形中降低了教育的成本,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新型農村社區提供了一系列物質性平臺
圍繞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新型農村社區在服務和管理上做出了各方面的探索,這不僅使居民生活狀況得到有效改善,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物質平臺。首先,社區內信息渠道更加多樣,而不是像傳統自然村依賴于廣播、口頭傳達,使得農民可以及時有效的獲取信息,更加快捷有效。比如社區都會配備報刊亭,還會設置有線電視和寬帶接口,社區櫥窗會設置便民服務欄目、社區事務欄目、新聞資訊等基本模塊,為農民群眾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便于社區居民及時了解社區事務,避免過去信息阻塞、延遲、誤判等情況的發生。其次,社區內設施比較齊備,為居民教育學習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場所,例如居民課堂、科技文化活動室、法律事務調解室、圖書室、黨員活動室等;根據社區群眾文化生活,設置了教育、體育、科普、文藝、娛樂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社區還設置了綜合服務中心、棋牌文娛活動室等,同時還為青年志愿者、老年居家養老服務隊、各種產業協會等社會民間組織提供活動場所,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另外,社區囊括了衛生室、幼兒園和小學、連鎖超市等便民場所,農民群眾不用出社區就可以看病、上學、購物,居民閑暇之余可以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這一系列的物質平臺的建立,一方面將更多地社會生活聚焦到社區,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機會和途徑。農民擺脫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可以通過這種寓教于樂、自學、自教的形式,貼近生活,方便群眾,從深層次、廣領域挖掘農村群眾潛能。另一方面,它所提供的物質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質載體,優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
三、新型農村社區內文化氛圍的優化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3]。隨著農民生活居住環境的變化,傳統的農村文化、宗教信仰、習俗習慣、價值觀念等都慢慢發生變化,過去封建的、迷信的、守舊的思想失去了市場,一種全新的、多元的、開放的社區文化在居民的社會活動和生活工作中孕育并傳承。社區文化對居民素質的影響非常明顯,在社區中,任何背離社區文化的行為也勢必會受到社區居民的譴責,因而社區文化會成為一種有效的約束力,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是極其有利的。就社區文化本質而言,它屬于一種家園文化,這就意味著居民在心理上就對社區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認同或者依戀,這種情感上的羈絆就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利于農村居民的社區情感的強化,并轉化為對社區的強烈責任感,從而自覺去維護、參與到社區的公共生活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利用這一文化功能,來引導居民提高自身素質,產生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到社區事務,推動社區自治傳統的建立和社區志愿精神的形成。在這一良好氛圍的影響下,居民的思想也將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觀念、政治觀念和道德品質都會得到改善,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良性互動的狀態下進行,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目前,關于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我們還處于探索階段,然而我們應該明悉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建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自信,結合新型農村社區的特點,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開展豐富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豐富社區的文化生活。
[注釋]
[1]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墓本途徑一兼論經濟生活、道德和政治法律的關系[J].哲學研究,1997(1):38.
[2]秦在東.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