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宸
[摘要]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首次取得完全勝利、堪稱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神圣、最偉大的解放戰爭。在這場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民族解放運動過程中,中華兒女用鮮血與生命鑄就的民族精神,是后人永遠的精神財富。同時鑒于民族精神于一個民族發展而言的重要意義,研究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精神形成與發展的關聯性,對于探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抗日戰爭;民族精神;精神動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曾明確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所以說民族精神不僅關系到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更是促進其實現共同理想與目標的強大內力。它凝聚著整個民族的愿望與意志,為國家發展、民族前進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一段極為特殊的時期,是民族精神折射得最為豐滿、立體的歷史階段,因此探究這一階段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對于深入挖掘民族精神的現代意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抗日戰爭前期中華民族不良的精神狀態
自19世紀40年代開始,西方列強出于維系自身利益的需要,先后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簽訂之后,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以及晚清王朝的腐朽昏庸,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不斷覺醒與加深,紛紛投入到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斗爭之中。但是與此相比,當時中華民族真正的統治者卻是為求自保,寧可割地求和、賠款求安,置民族安危、人民生死于不顧,更無所謂動員社會、凝聚民族力量抵御外敵;外加仍有大多數國人在“安身立命”的思想指引下,對民族危機毫無感知。因此,抗日戰爭前期的中華民族的整體精神狀態是萎靡的、盲目、逆來順受的,是四分五裂、派系林立而又夾雜著崇洋媚外的愚昧氣息。
二、抗日戰爭為中華民族精神形成提供了契機
首先,抗日戰爭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社會的進步以及歷史的發展往往都是以經歷巨大而沉重的危機與災難為代價,并以戰勝災難、轉危為安的過程確立民族的“新生”。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既是中華民族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前仆后繼的奮斗歷史,更是民族意識不斷覺醒、不斷強化的發展史。民族危機引發社會變革,更呼吁越來越多的國人為民族崛起提供精神動力,而抗日戰爭的出現,恰恰為全民族強化其共同意識提供了強大的契機。
其次,抗日戰爭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注重團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與風俗,由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并企圖滅亡中國所引發的民族危機,從深層次上喚醒了中華兒女團結抗戰的民族精神,也激發了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強烈的民族危機意識,使其迅速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來。中華民族上下一心、“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心及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得到全面發揚。同時伴隨著抗戰局面的層層遞進,以及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壯大,抗日救亡運動逐漸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機構、各個產業之中,凝聚著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團結著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民,抵御外敵,共同抗爭。
三、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作用
在抗日戰爭這個極為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以及自強不息、團結奮進抵御外敵等精神風貌為特征的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得到了全面體現與升華,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通過分析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產黨身上的“升華”,對于理解抗日戰爭對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作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堅定信念。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弘揚,促使中華民族在面對抗戰不利局面的情況下,亦能堅定民族信念、上下團結一心,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從漫天陰霾當中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出路,以堅韌和積極的樂觀精神,為全民族堅定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信念,促使中華民族在這場戰爭之中最終走向了勝利。
其次,是民族氣節與民族自尊心的發展。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強大的民族氣節和民族自尊心,是中國共產黨能夠永葆自信風貌的原因之所在。將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視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正是促使許多仁人志士能夠為爭取民族解放與獨立前仆后繼、舍生取義的關鍵所在。民族貧弱或許無法避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但是民族無畏,就必然會贏得抗戰的勝利——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繼承與發揚的有力表現與證明。
就結果而言,中華民族徹底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維護了國家及民族的尊嚴;但就過程而言,抗日戰爭時期所形成及孕育的強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不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也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民族精神的內核,使愛國主義精神因此上升為核心力量,并激勵中華兒女永遠為民族奮進提供力量,為民族復興與發展提供最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孟儉紅.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光大[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5(04).
[2] 郜世奇.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精神論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