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6月1日,中紀委網站刊發文章,解讀“紀檢監察室”更名原因。文章指出:過去有種傾向,紀委以辦大案要案論英雄,甚至有的人手里攢著反映領導干部問題線索不少,但對“小問題”視而不見,總是先等等、再看看,“養大了”再辦,一處理就“算總賬”。這是對黨的事業不負責,對干部不負責!
沒有哪一個官員天生就是腐敗分子,其墮落軌跡必然會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名貪官從“蒼蠅”究竟是如何變成“老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反腐制度體系還不夠健全和完善,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監管空白地帶,這便給了腐敗分子不斷“生長”的空間。再比如,一些腐敗分子很善于偽裝,反偵察能力也很強,加之一把手權力獨大而導致的內部監督失靈,他們的一些腐敗行為難以被及時發現和查處。
應該承認,這些客觀原因是反腐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問題,當然也可以隨著反腐的不斷推進而得到改善。但除此之外,由于主觀因素而導致的“養大了再辦”,以至小貪變大貪,“蒼蠅”搖身一變成“老虎”,也十分值得警惕。
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在接受組織調查時曾經抱怨:“如果組織上早提醒或早處理我兩年,我給國家造成的損失不至于這么大,自己犯的錯誤也不至于這么嚴重。”倪發科的抱怨,頗有為自己開脫之嫌,但何嘗不是對“對‘小問題視而不見,等貪官‘養大了算總賬”的嘲諷與提醒?
等貪官“養大了”算總賬,危害不淺。這種做法,使個別領導干部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自我挽救、組織挽救的機會,是對他們不負責任。古語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現在的領導干部,也是從基層一級一級地鍛煉成長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我們國家培養一個領導干部比培養一個飛行員的花費要多得多,而更多的還是我們傾注的精神和精力。所以領導干部培養不易,對個別人的“小問題”視而不見,等“養大了”算總賬,談不上愛護和珍惜。
梳理近年來的落馬貪官,幾乎可以得出一個共性:從貪腐劣跡外顯的“小貪”,一步步滑向明目張膽的“大貪”的深淵,一方面有可能是制度約束不力,另一方面,恐怕也有等貪官“養大了”算總賬的人為因素。就像倪發科被退休官員舉報近十年,難道相關部門對其貪腐劣跡毫不知情?
等貪官從“小貪”成長為“大貪”,不僅其自身會在貪腐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從“量變”發展到“質變”,一心為貪。而且,人民的利益也會被啃噬得越來越多。“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小漏不補沉大船”等說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且手段越貪越高明,利益集團越糾集越龐大,即使想算其總賬,恐怕也并非易事。
故各地各級紀委以及機關單位,一旦手里攢著反映領導干部問題的線索,理應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及早下手,主動監督,早調查早處理才能早挽救,才不至于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損失。要相信,沒有哪個官員天生會成為貪官。一旦有領導干部在貪腐方面“顯山露水”,便不能“帶病提拔”,“帶病提拔”之下,權力越來越大,其違法亂紀行為或許“想剎車也剎不住”。
(摘自《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