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可
隨著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提出,特別是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后,智庫建設一時成為學術界和理論界研究的熱門話題,就國外智庫發展的趨勢與現實、高校智庫建設、社科院系統智庫建設的相關問題與對策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但作為中國重要官方智庫之一的黨校行政學院智庫建設問題,至今尚未展開充分的探討。
(一)把智庫建設納入規劃,加強頂層設計。智庫建設方面,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有先有后。中共中央黨校在《中共中央黨校2011~2015年科研發展規劃》中明確把“切實推進思想庫建設”作為兩大重點任務之一。
在新形勢下,中共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要加強對黨校行政學院智庫建設的頂層設計。借鑒《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出臺《全國黨校行政學院智庫建設實施計劃》,以此加強頂層設計,牢固樹立正確的智庫意識,明確黨校行政學院智庫建設的方向、參與路徑,規范發展進程。
(二)明確定位。國外的智庫有非常明確的特點和研究優勢,不同的智庫有不同的研究,但其定位都非常明確。中共中央黨校的智庫建設應突出在理論創新和為中央決策服務上。地方黨校、行政學院的智庫建設則應重在為地方黨委政府決策服務,發揮智庫作用。當然,視野還可以更寬一些,如結合地域優勢和學科優勢,在具有地域特色的同時,也在具有全國意義的問題上為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建言獻策。
(三)開展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建設。所謂“重點”,是重在圍繞校院辦學方向、功能定位;所謂“特色”,特在地域特色、校院特色,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優化資源,堅持“小而強”“不求全但求特”,選擇若干能形成自身特色的優勢學科,重點建設、重點發展。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探討當地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
(四)暢通成果報送渠道。決策咨詢研究的成果要能及時報送。不報送無異于白費心思;不能及時報送,也有可能白研究。中共中央黨校有兩個內參:一是《思想理論內參》,以短、平、快為主;二是《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報告》,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省級黨校行政學院大多有內參,地市級黨校行政學院也多有市情研究,這些都應及時、準確地報送給各級領導。
(五)加強智庫隊伍建設。黨校行政學院的智庫隊伍包括教師、學員、校外專家三支力量。要構建一支數量充足、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研咨三位一體的師資隊伍,配備與培育一批業務精熟、結構合理、以決策咨詢見長的專業人員,改變單一學術背景、打破論資排輩模式,大膽啟用不同年齡、背景的綜合型人才。充分開發學員資源,出臺《關于學員參與決策咨詢工作實施方案》,就目標與任務、學員參與決策咨詢的形式、途徑、項目管理、運行機制、激勵措施、保障措施給予明確規定。與此同時,聘請學者型官員以及省市決策咨詢部門的工作人員為校外專家。
(六)創新研究平臺,打造完整智庫體系。在黨校行政學院內部成立專門的決策咨詢研究實體機構,旨在研究黨委、政府的重大戰略決策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承擔黨委、政府交辦委托的專題調研任務。成立黨校行政學院跨部門、跨學科的研究中心和與下級黨校、行政學院合作的決策咨詢研究基地。這些中心與基地實行“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合同管理”的運行機制,將競爭機制引進決策咨詢工作,重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提倡科際整合,注入新的活力。
(七)以課題為抓手,加大調研力度。加強智庫建設,主要體現在決策咨詢成果上。而出成果要靠課題研究、項目帶動。課題研究既要尊重教研人員的主動性,又要加強引導。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智庫也應專門制定決策咨詢課題指南,將決策咨詢的課題單獨評審,加大決策咨詢課題的經費投入與跟蹤管理力度。努力走出“象牙塔”、走出書齋,加大調研的力度,建立完善的多層次信息來源機制。
(八)完善智庫成果評價與激勵機制。將決策咨詢成果與學術研究同等對待,甚至在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其地位還應高于學術研究。在職稱評聘時納入決策咨詢成果條件,將報送黨委、政府領導的專報件及批示和重大決策中采用的成果視同相應刊物發表的論著。將科研分為學術科研、理論(宣傳)科研、決咨科研三種類型。鼓勵黨校行政學院教研人員充分運用三支筆,即用學術話語、學術概念、學術術語與學界同行交流、撰寫學術論著的筆;用通俗易懂、使人入腦入心的語言撰寫理論宣傳文章的筆;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撰寫決策咨詢報告,為黨委、政府決策服務的筆。同時,加大對決策咨詢成果的獎勵力度,在各類優秀科研成果評獎中,將決策咨詢成果獎從科研評獎中獨立出來,單獨評審。
(九)發揮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的整體優勢與加強同實際部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及國(境)外智庫的合作交流。黨校行政學院是一個包括中央(國家)、省、市、縣在內的獨特的干部教育系統。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目前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已經比較完善。在智庫建設方面,如果這個系統形成合力,將會形成系統的整體優勢,真正做到“上天入地”。上至決策研究成果直通中共中央政治局,下到調查研究深入基層農村,這一優勢是高校和其他研究機構難以比擬的。中共中央黨校要求地方黨校每月一篇內參供稿的要求,就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十)適當借鑒國外智庫發展的經驗。現代智庫在國外起步較早,發育比較充分,有不少經驗值得黨校行政學院智庫建設借鑒。
戰略性是國外智庫的一大特點,大都研究關系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大事,甚至標榜是關系全人類發展的大事。蘭德公司的長處就是進行戰略研究,提出了不少當時人和當事人根本就沒想到的想法和預測,而后往往被證實了。正是通過一系列準確的預測,蘭德公司聲譽鵲起。
國外智庫往往在領導人上臺或政府換屆時推出大量思想產品,為新任領導出謀劃策、獻計獻策。智庫的使命是通過新思想來引領政府決策,亦即智庫必須走在政府決策之前,成為“黎明前報曉的雄雞”。但中國的智庫,特別是黨校行政學院的智庫以往經常把著眼點放在對政策的解讀與宣講方面。解讀政策是必要的,但不是智庫建設的最主要工作,因而需要進一步更新理念,成為引領社會前行的“燈塔”。
“旋轉門”是美國智庫最具特色的現象之一,其產生和運轉根植于美國的政治體制。4年一度的總統大選,智庫的研究者很多到政府擔任要職,甚至政府部長,從研究者變為執政者;而卸任的官員很多會到智庫從事政策研究。
合理借鑒國外智庫經驗,探索智庫學者與實際工作部門之間相互掛職或兼職借調、交流工作等靈活方式,有利于催生出高質量的智庫成果。包括黨校行政學院的校院級分管業務領導、中層教研骨干和智庫專家到黨政部門、政策研究部門任職或掛職,都是“旋轉門”的有益嘗試。最近幾年,從中共中央黨校領導、教學骨干到地方任職、掛職,地方黨校行政學院領導到實際工作部門任職、掛職,都有不乏成功的范例。
“滾鍋效應”也是國外智庫值得借鑒的一種現象。在一些國家,已逐步形成這樣的決策流程:每逢重大政策決斷,一般先由智庫提建議,然后在媒體上討論,再經過國會聽證,最后由政府決定采納與否。
黨校行政學院作為黨委、政府的一個重要部門,具有緊貼黨委、政府的一面;但同時又是學校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同樣具有相對獨立的另一面。因此,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亦可先由黨校、行政學院智庫提出,或以其名義吹風,引發媒體及社會大眾討論,展開互動,再經智庫專家博采眾長、充分論證并引導社會輿論,最后經由黨委、政府決定,形成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領導決策的良性運行機制。
(摘自《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