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趙士振 許帆婷 姚 斌
新春采油廠一年一個大臺階,實現了安全快速高效發展。
11月10日,初冬時節,北疆準噶爾盆地西緣,空氣里寒意濃濃。但勝利油田新春采油廠的踏勘人員,乘車往返300多公里,穿著棉工衣在泥濘的戈壁灘上步行6公里。踏勘總能給人帶來創業的激情,順利完成工作任務的時候,他們的耳畔響起了《地質隊員之歌》。每個人都滿懷無限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寶藏。

□ 產能建設鉆前施工。韓振華 攝
這樣的激情,每天都在燃燒。承擔著西部快上產的光榮使命,新春采油廠的廣大員工始終傳承弘揚石油石化優良傳統,以油為業,為油而戰,五年時間建成了百萬噸級油田,以人均年產油3655噸,創造了集團公司上游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新紀錄,探索出精干高效的油公司管理模式,在西部大漠高高揚起了勝利旗幟。

□ 聯合站建設。李琰 攝
時間追溯到2009年。
那年9月,集團公司對西部探區進行戰略調整,將新疆、青海、寧夏等5個省區38個區塊13.5萬平方公里探區交給勝利油田。這些探區能否取得突破,關系到勝利油田的未來,關系到集團公司能源戰略的實施。
這些區域對勝利人來說是“西部新區”,可事實上已是“勘探老區”。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先后有多家國內外石油公司輪番勘探,都沒有商業發現,早被貼上“貧油”的標簽,最初真感到“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面對集團公司黨組的殷切期望,勝利油田調集精兵強將,展開聯合攻關。地質科研人員首先從接手的45噸地質資料啃起,一盒盒地震資料、一塊塊地層巖芯、一張張地質圖表,就像大海撈針一般逐一查閱、研究。勘探專家董臣強索性把鋪蓋卷兒搬到了單位,辦公室到處都鋪滿了地震剖面圖,白天晚上連軸轉,一張張地對比分析、反復琢磨。同時,油田積極組織實地勘察,跨越天山雪, 過堿水河,茫茫戈壁、深深峽谷都留下了隊員踏勘的腳印,行程10多萬公里,取樣4000多塊,觀測剖面200多條,獲取了大量寶貴的一手資料。
在充分研究吃透地質資料的基礎上,他們對38個區塊的地質特點、資源潛力進行了梳理篩查,首先把目光聚焦在準噶爾盆地西緣。這一地區歷史上曾經打過13口井都沒有突破,是被其他企業舍棄的“邊角料”。勝利新春人堅信“邊角料”里也能找到“金娃娃”。他們借鑒東部成熟的勘探理論,創造性提出了“斷毯”成藏模式,認為這一地區具有規模成藏的條件。2010年,在新疆排601區塊部署的12口探井,都獲得工業油流,當年上報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38萬噸,由此發現春風油田。
此后,他們乘勝追擊,年年突破,相繼發現了春暉油田、阿拉德油田。原油產量也逐年翻番,從2010年5.5萬噸一路飆升,去年產油87萬噸。2015年則將突破百萬,預計達到102萬噸。
石油石化工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勝利人在西部闖出了一條油氣開發的新路。
依照傳統模式開發,新春采油廠至少需要3000人,光人員從東部到西部的路費就花不起,怎么以最少的人管理好一個采油廠,走出一條新型“油公司”之路?
他們在優化機構設置的同時,率先開展“標準化設計,模塊化建設,標準化采購,信息化提升”的“四化”建設,控制了用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全面提升了管理水平。在配套機制上,突出承包商管理,建立市場份額與業績掛鉤調整機制,建立承包商綜合業績評價體系,引導承包商有序競爭,優勝劣汰,真正實現“不養隊伍管隊伍”。
同時,新春采油廠堅持共駐共建、共享共贏,探索構建隊伍建設聯抓、綜治工作聯防、文化生活聯誼等“八聯”工作模式,將40多家參建單位駐地集中整合,建設了“勝利新村”,結束了牧民式生活,讓大家真切感受到甲乙方既是利益共同體,更是命運共同體,營造了“一家人、一條心、一起干”的氛圍。
干效益活兒,產效益油。新春采油廠一年一個大臺階,實現了安全快速高效發展。面對低油價,即使是稠油價格更低的嚴峻形勢,他們依然實現了盈利。
選擇了石油,就選擇了艱苦,就選擇了奉獻。西部戈壁春秋飛沙走石,夏季驕陽似火,冬天滴水成冰,全年溫差達100攝氏度。這里遠離家鄉,遠離都市,遠離親人,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征戰中,新春人忠誠踐行石油傳統、鐵人精神。
5年來,新春采油廠每年產能建設任務都在20萬噸以上。由于氣候原因,施工周期短,產能建設壓力大。為確保完成任務,班子成員全部到現場駐井包班,與基層員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大家戰高溫,斗嚴寒,抓質量,保安全,搶進度。
2010年的冬天,現場氣溫零下48攝氏度以下,當時條件有限,大家都住在板房里,凍得穿著衣服睡覺,每天一早冷得臉盆里的水都成了冰疙瘩,連洗個熱水澡都是奢望。盡管條件艱苦,他們還是鉚足了勁,6個月打了50口井,建起了一座50萬噸的聯合站、一座48噸燃煤注汽站,鋪設完成50公里地面管網和30公里電力線路,創造出春風油田當年發現、當年部署、當年建產、當年超產1萬噸的“新春速度”。
新春采油廠所管理的征沙村油田地處沙漠腹地,方圓百里沒有人煙,職工長年吃住在井場,所有物品都要送進去。遇到冬天大雪封路,常常一個月不能進出,只能靠儲備糧生活。離井場兩公里的一處沙丘是大家最愿去的地方,因為只有這里才能收到手機信號。工作的間隙,跑到沙丘上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事了。
提起家人,許多新春人心里都不是滋味。2014年,副廠長楊元亮作為“四化”示范區建設前線總指揮,在前線一住就是10個月。就在工程即將投產的關鍵時刻,傳來母親病重住院的消息,他想忙過這兩天抓緊回去。不料,就在返程的那天,母親病情突然惡化,他沒能見上母親最后一面。
為了新春廠的建設,熱能工程首席專家夏立元連續四個春節在新疆度過,采油管理一區關松濤兩次推遲婚期,采油管理二區王波是個“不講信用”的爸爸,女兒總是怪他說不準回家的日子 。
其實,他們不是不想家,不是不愛家,一代一代石油石化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正是這種傳統、這種精神,支撐著石油石化工業不斷走向新的勝利。
2015年7月19日,王玉普董事長到新疆工區調研,專程看望一線員工,稱贊他們“信心足、辦法多、效果好”,勉勵他們要有新突破、新發展。備受鼓舞的新春人,將繼續弘揚石油石化優良傳統,堅定信念,開拓進取,讓“勝利新春”的旗幟在西部大漠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