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第一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蘇州 215123
1 100 MVA電力變壓器突發短路及溫升試驗系統項目測試車間工程(簡稱國電3#電機測試車間,見圖1),建筑面積8 333 m2,南北長139.44 m,東西寬65.8 m,混凝土框架金屬網架屋面結構。工程特點和難點主要體現在高、大、難、深4個方面。

圖1 測試車間剖面示意
高:建筑地上單層,最大建筑高度72.58 m。獨立巨型空心混凝土柱頂標高63.55 m。
大:巨型空心混凝土框架柱,截面尺寸為3 700 mm×1 800 mm、3 000 mm×3 000 mm等;5臺1 100 MVA發電機基礎底標高為-2.50 m,基礎頂面標高為5.50 m;每個基礎長22.23 m,寬9.08 m,基礎混凝土最大厚度8.05 m,最小厚度2.50 m,單個基礎混凝土量1 200 m3。
難:巨型空心柱柱與柱之間由9道連系梁和板帶連接,網架支座為巨型空心混凝土箱梁,混凝土結構施工難度大;網架的安裝難度高。
深:鉆孔灌注樁樁徑為1 500 mm和1 200 mm,有效樁長為72 m、75 m,承載力大,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為9 000 kN。
為保證國電3#電機測試車間施工的順利進行,我們在該工程土建施工中運用了BIM技術,通過建立施工模型,對工程相關構件的形狀信息以及構件材料、用量、價格進行分析,從而在指導施工、工程算量、材料管控、進度協調管理等幾方面實現3D施工的可視化模擬,支持深化設計,使各參與方在同一個平臺上實現數據共享,提高了協同效率[1,2]。
車間土建三維模型如圖2所示,鋼結構網架模型如圖3所示。

圖2 土建結構三維模型

圖3 鋼結構網架三維模型
2.1.1 建模為圖紙審核提供依據
工程伊始,我們進行了施工模型的建立,并發現不少設計問題,為審圖提供了第一手可視化的技術數據。
通過三維模型與平面圖來列舉有關獨立柱樁基標高錯誤的檢查過程:根據CAD設計圖紙,我們可以看到在基礎圖中承臺CT-3A設計特意注明頂標高為-10.10 m,而CT-3為-2.00 m,兩承臺厚度均為2.0 m,而且該部位是電梯井基坑位置;通過建立三維模型,我們發現該軸線位置上承臺下落,查詢屬性頂標高為-10.10 m,與圖紙吻合;根據建模的樁體情況看,樁體穿過了承臺,存在問題。在圖紙會審時及時修改了CT-3A的標高,調整為-2.00 m(圖4)。

圖4 基礎承臺CAD圖紙、按此建模的基礎三維模型及承臺構件屬性
2.1.2 建模有利于更直觀地劃分施工段
為解決大型發電機基礎施工中存在的諸如工業預埋件數量多、工藝對基礎頂面的不同標高要求多、預留洞及管道構造復雜等問題,我們通過運用BIM技術對混凝土基礎進行了建模,然后將模型提交設計與工藝進行復核,并根據三維模型最終確定了合理的施工區域劃分[3,4]。
根據建模過程發現,整個設備基礎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厚3.3 m的大體積筏板底座;涉及大量的預留洞、預埋件的厚2.2 m豎向大構件;面標高各異,涉及大體積混凝土和超限荷載的模板支撐的厚2.5 m頂部上蓋平臺。
考慮到本工程基礎混凝土最大厚度為8.00 m,最小厚度為2.50 m,鑒于整個基礎的上述結構形式,為防止混凝土開裂,便于設備基礎預埋件安裝,分2層共2次進行設備基礎混凝土的澆筑施工,即3.3 m筏板底座為一施工段、2.2 m豎向構件和2.5 m上蓋平臺為一施工段。
BIM技術的另一亮點是不管模型有多復雜,只要建得出,就能夠利用算量軟件對模型進行快速、高效、準確的工程量計算。發電機設備基礎共有5臺,結構比較復雜,借助BIM技術里的魯班算量能夠高效計算出設備基礎的工程量,通過云功能里的自動套以及工程量計算功能,可以很快地計算出5臺大型設備基礎的工程量,大大縮短了算量時間,在提高準確率的同時,節省了人力。
本工程車間雖為單層結構,但其在標高為23.15 m、54.4 m的水平向構件較為復雜,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分段施工,這就需要對任一施工段的工作量有一個快速統計能力,比如空心柱、空腹梁等的計算相當復雜,通過建??蓪碗s計算簡單化。我們采用了以算量功能突出的魯班軟件進行建模,可以查詢滿足工程各個階段的材料消耗量匯總表、構配件匯總表等6個報表,從而把握材料用量,做到分區域統計、一次運輸到位,避免了塔吊重復起吊?;炷翝仓纳暾埩颗c實耗量也得到了控制,避免了浪費。
通過BIM技術的應用,我們在模型里通過虛擬布置施工段和節點,可以很形象地對各專業進行施工前的模擬生產安排,與各班組在會議室通過投影儀進行各工序穿插節點的確定,從而很好地把握施工過程的配合和各工種之間的銜接。整個基礎施工涉及鋼筋、木工、架子工、瓦工、水電工、電焊工、專業廠家預埋工7個工種,在200 m2的面積、1 600 m3的空間中如何配合好是工程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正是借助于這個虛擬模型,項目部才能夠很好地指導施工,進行三維的技術交底,使各方可以輕松地交流。
BIM技術是一種數字信息的應用,通過使用BIM技術進行三維建模,可以模擬施工、指導施工。和二維視圖相比,BIM為我們展現了二維所不能展現的視覺效果和認知效果。利用信息模型提前發現設計、施工方案的不足,有利于優化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工藝;BIM 技術同時提供了一個信息共享與交流的平臺,提高了各個工種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效率[5,6]。但是要想將設計、施工以至于運營維保一體化,還需要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們作為建筑施工企業將堅持不懈地推動BIM技術在本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