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開偉 李健 亓云超
【摘 要】現階段,在我國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中,因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其監控工作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該系統作用的充分發揮。為此,文章就現階段我國在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加以分析,進而具體針對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確保環境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污染源自動監控 問題 對策
現階段,伴隨信息化水平與數字化技術的提高與應用,各行各業的工作手段與方式,均有了一定的變化。而自進入21世紀后,是我國經濟迅速成長時期,也是企業違法排污最瘋狂的時期,污染物超標排放,甚至違法偷排偷放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環境保護工作也日漸成為了全球重點關注的話題,特別是伴隨我國黨十八大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闡述與“新環保法”的頒布實施之后,環境保護問題更是被擺在了突出位置上。隨著網絡和監測技術的進步,利用電子手段輔助日常人工抽測,是環保管理部門的必然選擇。環保工作同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實現了有機融合,而“污染源自動監控”也營運而成,引領著環境保護工作走向更遠。下面,筆者就對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的展開作一簡要分析。
1 現階段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現狀分析
1.1檢測數據缺乏精準性
就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而言,雖自國家到地方,對其均做出了相關規定,且對設備確定、日常設備運行管理與監控數據的采集等均做出了相應規定,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仍因多種因素影響,而導致檢測數據缺乏一定精準性。而且,就檢測設備性能而言,有些設備因是在規范出臺前購置的,故其同當前規范也有一定差距,卻因成本較大而未得到及時更新,從而影響到數據精準性,加之監測設備在種類上也比較繁瑣,且性能參差不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檢測數據的精準性。同時,設備運行環節,本應有專門機構實施,但實際上很多結構均未達標,并未按照規范作業,加之受到人員技術等影響,極大影響到設備運行質量。此外,在檢測數據動態傳輸中,因部分單位本身數據傳輸的錯誤,也大大降低了監測數據的精準性。
1.2運營管理不規范
完善的運營管理體制的缺失,也是各地區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效率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如長沙市的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就采取的是第三方社會化運營服務模式,而這就使得運營機構在其資金、技術與人員、設備以及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運營工作人員本身因業務能力的不足、對設備的不熟悉與流動性較頻繁,責任性不強,技術力量薄弱,時常出現部分運營點不到位、設備故障發現不及時、 弄虛作假等問題,從而使得設備運行質量無法得到保障[1]。更甚者,有些企業完全是自己運營的,并沒有配備專門的技術人員,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污染源日常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
2 新時期污染源自動監控改革創新分析
2.1專設專門監控設備
企業在安裝監控設備的時候,需具體針對企業本身生產經營中產生的主要污染物種類,來進行選擇性的購置與安裝,比如一個企業,其污染源若是重金屬離子,若安裝COD在線檢測儀設備,必然無法對污染源實施有效監控的,為此,結合污染源選擇監控設備很重要。如對于汞或砷之類的污染源,就可安裝對應的汞離子與砷離子在線監測設備,以此來保證檢測數據的精準性與實效性,最大限度避免一些排污企業同監控運營企業私下交易,同流合污。而我市在安裝了專門的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后,就取得了較好效果,確保了污染源自動監測工作的有效運行,同時,在安裝監控設備工作中,也需逐步強化其針對性,不可將那些花了大價錢購置來的設備束之高閣,需充分發揮出其效果,逐步完善工作標準與制度,將監控工作落到實處。此外,企業還必須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給予其必要的技能培訓,提高其技術能力。
2.2 逐步健全管理機制
針對管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企業方需結合自身情況,構建科學完善的協調響應機制與規劃化標準化的工作流程,明確各崗位職責,以此來確保環境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從某種程度來說,企業作為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的一個責任主體,一旦設備出現故障,就應及時協同運營商與供貨商來解決,而在日常工作中,運營人員需嚴格參照“在線監測設備巡檢維護”的相關要求,定期對自動監控設施進行校準、巡檢與維護保養,及時尋出故障,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同時,環境監控部門,則需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現場抽查與平臺動態監控的形式,對運營商與企業情況加以核實,強化對運營維護工作的管理控制,督促運營企業強化自身制度建設,督促被監控企業做好日常維護工作,提升系統應用效率,確保監控數據的有效性與精準性。此外,各地區還需逐步出臺有關“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在運營維護管理方面的規定,明確各企業和環保部門的具體職責,并落實在日常工作中,若企業已經有在線監測儀,需要求其設備同環保部門內部的環境監控指揮中心相連接,確保信息的互通有無;對新建、改建或擴建、技術改造等項目,其在線監測系統需同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與投入使用等[2]。
同時,要積極適應新形勢,努力探索、創新機制、扎實推進環境監測硬件建設、事故應急監測和標準化實驗室建設,提升監測技術手段。推進監測站的硬件建設,要申請建立正規、穩定業務的經費渠道,列出“題目”,羅列“項目”,做好部門預算。搞清事故隱患、污染物危害、監測方法、樣品處理、分析技術、儀器使用方法等,做到未雨綢繆、居安思危。要積極籌備區域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真兵實戰”演練,以便做到快速預警、快速反應、快速判定、快速上報。
3 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必須從上述兩方面加以改進,以此來解決其監控數據不準、運行管理不規范等問題。當然,除了要做好這兩方面工作之外,人們還必須給予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高度的重視,認識到其作為環境管理現代化的一個表現,已然是今后環境保護發展的主要方向;同時,認識到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需綜合各方面人員力量共同完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該工作的順利展開,才能確保其在環境管理中作用的全面發揮。
參考文獻:
[1]劉世朋,曲愛敏,宋薇.淺議新形勢下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問題與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02):107.
[2]王國平.對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運行管理制度的探討[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4,(04):5-8.
作者簡介:范開偉(1984—),漢族,山東日照人;本科學歷,現有職位: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污染源自動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