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銀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江西 德興 334201)
生產探礦是在礦山生產期間,在前階段地質工作的基礎上,為滿足開采和繼續開拓延伸的需要,進一步探明或確定礦體形狀和質量特征以及儲量升級所開掘的各種巷道工程和鉆探工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礦床勘探程度,增加礦產儲量,直接為采礦生產服務。它包括:沿脈和穿脈探礦巷道;探礦天井、上山、斜天井及天井輻穿等。銀山在井下采礦過程中,非常重視生產探礦工作,利用探采結合工程和純生產探礦工程,有效的增加了鉛鋅儲量,延長了礦山開采年限,推動了礦山持續、穩定的發展。
2.1 構造。礦區位于樂 (華)—德 (興)中生代火山盆地的東北緣,褶皺和斷裂構造均很發育,為巖漿活動和成礦作用提供了有利條件。(1)褶皺:礦區褶皺構造主體是雙橋山群淺變質巖系構成的銀山背斜,軸向北東45-50°,向北東傾伏,是貫穿礦區的一級構造。它控制了火山活動和成礦活動,控制著火山口、次火山巖及礦化帶的展布。(2)斷裂:礦區斷裂構造極為發育,為數眾多。銀山背斜軸部斷裂為一主干斷裂帶 (F7),走向北東,被串珠狀次火山巖充填。在背斜的北西翼發育次級近東西向斷裂和裂隙。南東翼有一系列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及北北西向羽狀裂隙。在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斷裂交匯部位控制著礦區火山機構的產出和次火山巖體的侵位。近東西向斷裂控制了礦區北部各礦化帶的礦體。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向斷裂控制礦區東南部各礦化帶中的礦體產出。
2.2 礦帶的組成及分布。圍繞3#英安斑巖體為中心,以中心部位發育銅硫金礦化,兩側逐漸發育鉛鋅礦化,其具體表現中心為九區銅金硫區段、向南為西山北東段銅金硫區段、銀山西區銅金區段,向北逐步變為九龍上天鉛鋅區段和北山鉛鋅區段,向南變為銀山鉛鋅區段等6個區段組成。
2.3 北山鉛鋅區段礦體主要賦存于絹云母千枚巖的壓扭性構造裂隙中,僅有極少數產在石英斑巖體的張性裂隙中。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西,產狀與絹云母千枚巖片理產狀基本一致,局部地段稍有斜交。礦體長50m-900余m,延深30m至600余m,以延長大于延深為特征。礦體厚度以1.00-3.00m居多,且沿走向和傾向都比較穩定。礦體由鉛鋅硫化物脈體及其旁側的小脈和浸染狀礦化組成,鉛鋅硫化物脈體與圍巖界線清晰。
3.1 確定重點工作區域。技術人員通過對-150米、-195米中段北山區9線以西進行現場調查,結合現有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對比,發現10-2支1鉛鋅礦體在12線附近被斷層往北錯動近20米,10-4礦體在接近11線有尖滅的現象。通過-150米中段北山區西大巷可以看出,橢圓型區域為空白地帶,沒有礦體出露,從3條勘探線剖面圖也可看到,該中段上部及下部中段均沒有發現礦體。在進行多次現場調查及對比地質資料分析論證后,技術人員認為10-4礦體在11線附近雖有尖滅現象,但同樣有往北錯動的可能性,于是將這一地段確定為重點工作區域,進行生產探礦。
3.2 設計施工探礦穿脈。坑道是地下開采礦山的主要探礦手段,人員能夠進入現場查看,獲得的資料準確可靠。其缺點是掘進速度慢,成本高。技術人員在優化各種方案后一致認為先從-240米中段開始,利用深部勘探形成的西大巷這一有利情況,在11線半位置就可開口掘進探礦穿脈,預計總長度僅20米左右,成本較小,以探明礦體是否被錯動后重新出露的可能性。在穿脈掘進至15米左右時,便發現了鉛鋅礦脈,脈幅40cm,產狀、礦石性質、礦化及圍巖等情況,基本與10-4礦體一致。依此初步判定,該礦體為10-4礦體在11線附近尖滅后,經一組北西向斷層向北錯動后重新出露。為進一步驗證這一礦體在垂直空間的分布情況,隨即安排掘進臺班在-195米中段10線10-4存窿點,掘進生產探礦巷道,以驗證判定的正確性。
3.3 成果顯著。-240米見礦后,立即展開了沿脈的掘進,最終掘進至14線以西20米,容礦構造完全消失,礦體全長330米,脈輻10~60cm,鉛加鋅品位3.2%左右。-195米巷道掘進至20米位置時,發現一組大斷層,依據斷層性質,沿斷層方向掘進至22米位置時,發現鉛鋅礦脈,隨即掘進沿脈巷道,最終掘進至14線,礦體全長286米,脈輻10~80cm,鉛加鋅品位3.0%左右。技術人員最終確定最初判斷的正確性,根據礦體的產狀,隨即在已經結束采礦的-150米中段北山區同一位置也展開了生產探礦。同樣探出了這一礦體,礦體長190米,脈輻10~40cm,鉛加鋅品位2.7%左右。在探明這一礦體在3個中段最終的位置后,計算出新增鉛鋅礦石量13.9萬噸,鉛加鋅綜合品位2.85%,獲得鉛鋅金屬量3900余噸,為礦山持續穩定生產提供了資源,直接的增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段 礦量(t) 長度(m) 高度(m) 厚度(m)系數- 150 30780 190 45 1.2 3- 195 50193 286 45 1.3 3- 240 57915 330 45 1.3 3合計138888
可以肯定,該礦體必定延伸至-240米中段以下,并且品位有增加的趨勢。本次極少的投入,僅用穿脈巷道就實現了一次效果顯著的生產探礦,是銀山所有井下地質采礦工程人員日常工作中的一次成功案例。生產探礦工作貫穿于礦山生產的全過程,生產一線的地質采礦技術人員應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為正常生產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不放過蛛絲馬跡,勤于思考和總結,充分利用采掘工程進行合理的生產探礦,降低生產成本,努力提高探礦工作質量和效果,保證礦山穩定可持續發展。
[1]銀山礦志編寫組.銀山鉛鋅礦志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2]李守義,葉松青.礦產勘查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3]劉盛祥,張志輝等.銀山銅鉛鋅多金屬礦田九區鉛鋅礦床中深部補充勘探地質報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