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家玉
鄉土地理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資料作為地理教學的載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環境觀,實現德育的滲透,實現讓學生學會“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學目標。
一、能夠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
鄉土地理材料是就在學生周圍,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學生時常接觸的素材,但是,學生對于這些客觀存在于他們周圍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要經教師點撥,便可言傳,所以鄉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親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點。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結合得好,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能起到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家鄉的地理位置,了解家鄉的坐標,在世界地圖中知道自己的家鄉在啥地方,啥位置。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的進程。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二、可以增強學生對本鄉本土人地關系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起愛國愛家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征,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材中的實例較為典型、實用,但有很多學生并沒有切身體會,如果利用學生身邊的熟悉且有切身體會的鄉土地理實例來講解,那么效果較為明顯。
比如在講旅游開發時,列舉了永昌的驪靬城旅游開發帶來的影響。通過一個個實例的講解,除了讓學生了解旅游開發要考慮到經濟效益,還要考慮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這樣通過發生在學生周圍的實實在在的實例使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環境觀、發展觀——即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使他們能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應用于與他們有切身利益的實際生活當中來。
三、結合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全面的環保意識
我們生活在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河西走廊,在講述水資源時,從水資源的分布、循環、組成等方面進行了學習,之后可以向學生講解永昌的水資源分布及特點,在學生分組討論匯報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來分析(如用過濾吸污,用化學藥品進行反應治污,多種一些吸污力強的植物讓污水流過以治污等)。最后強調,當污染較為嚴重時,我們不一定只采取一種方法,可以多種方法并用,以達到治污的效果。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涉及到自然地理、社會地理、人文地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綜合性很強,因此我們平時常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降低新知識的教學難度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從外向內不斷被動的填入新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利用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不斷對知識進行加工和轉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借助已有知識,尤其是鄉土地理學習新知識,就會大大降低新知識的教學難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因而學生除上學外的多數空余時間都被用來學習功課,學生的生活空間實在太小了,對生活、生產幾乎都不大了解。鄉土地理社會調查增強了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學生逐步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六、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很多學生一直認為地理就是死記硬背,這是長期以來地理教學忽視鄉土地理導致的結果。其實,“地理不是地理教科書,而是活生生的地理環境本身。”如果能讓學生體會到活學活用的樂趣,不僅能增強他們的興趣,還有利于學生通過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提高創造性能力。此外,學生對家鄉的變化耳聞目睹,也彌補了教材內容(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的滯后性和時代性。
七、有利于開放教學,提高綜合素質
學生對家鄉有著不同的感受,不同程度的了解,地理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有利于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的開展教學。盡管采取傳統課堂教學形式有利于統一教學要求,時效性強,能達到較高的教學效益。然而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假期研究性學習、實地考察、社會調查、上網搜索、查找部門資料、定期觀察、咨詢父母、采訪農民等途徑,將研究性學習與鄉土地理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地理教學正呈現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局限于課堂,而是深入到學生生活的點滴,使學生從傳統學習方式向開放型學習方式轉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八、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于學生德育教育,我們總希望能在學科中潛移默化,做到“潤物細無聲”。鄉土地理資料可以使學生通過地理環境的真實形象,直接感受家鄉自然美和社會美,是最為生動具體的美育過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看到家鄉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永昌的學生是永昌未來的建設者和決策者,透過對家鄉的了解,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理想,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